郑国公常茂等授经大本堂

· 魏观
郑国蕲侯弟子群,储闱时得奉殷勤。 宫花细浥研朱露,禁柳微溅洒墨云。 御气日从双阙望,书声时彻九重闻。 楚王可是推仁爱,临帖常容半席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蕲侯(qí hóu):常茂曾被封为郑国公,他的父亲常遇春被封为鄂国公、追封开平王,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此处蕲侯可能是对常遇春的另一种称呼,以指代常茂。
  • 储闱(chǔ wéi):原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指皇子们学习的地方。
  • (yì):湿润。
  • 研朱:研磨朱砂,古人用于书写或绘画。
  • 禁柳:宫廷中的柳树。
  • 微溅:轻微地洒落。
  • 洒墨云:形容笔墨挥洒如云烟。
  • 御气:帝王的气象。
  • 双阙(què):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
  • 九重:指宫廷,也可指皇帝住的地方。

翻译

郑国公常茂等一群子弟,在皇子们学习的地方时常能够殷勤地侍奉。宫中的花朵被露水湿润,他们用着研好的朱砂墨汁书写;宫廷中的柳树轻摇,墨汁挥洒如同云烟一般。每天从双阙远望帝王的气象,读书的声音时常响彻宫廷。楚王或许可以推崇仁爱,临摹字帖时常常允许别人占半个席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郑国公常茂等人在大本堂授经的情景。诗的首句点明了人物和地点,表现出常茂等人的身份和他们在储闱的活动。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写宫花细浥研朱露和禁柳微溅洒墨云,展现出学习场景的优美和文化氛围的浓厚。“御气日从双阙望,书声时彻九重闻”则写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学习的热情,以及这种氛围对宫廷的影响。最后一句以楚王推仁爱,临帖常容半席分作比,可能是在赞扬常茂等人的品德和风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高雅,通过对场景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文化教育氛围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魏观

元明间湖广蒲圻人,字杞山。元末隐居蒲山。朱元璋下武昌,聘授平江学正,累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读书,授诸王经。迁国子祭酒。以老乞归。五年,以荐出知苏州府,尽改前守苛政。旋以改张士诚废宫(即元府治旧址)为府治,触太祖怒,与名士高启同时被杀。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