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镇陆中丞招饮濂溪先生祠晚登高读王阳明先生太极图说

蛮溪箐峒靖烽烟,却似文成出镇年。 共拟投戈欣矢德,还来剔藓读遗篇。 极从太始图难绘,知自孩提薪已传。 登陟陶然成一醉,归来风月总无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箐峒(qìng dòng):指竹林中的山洞或山区的山洞。
  • 烽烟:指战火或战争。
  • 文成:这里指明代名臣王阳明,他的谥号是“文成”。
  • 矢德:施行德政。
  • 剔藓:剔除苔藓,此处指清除碑刻上的苔藓以便阅读。
  • 太始:古代指天地开辟、混沌初分之时。
  • 登陟(zhì):攀登。

翻译

在蛮族聚居的山溪和山洞地区,战争的烽火已经平息,这情形就如同王阳明先生出镇此地的那一年。 大家都期望放下武器,欣然施行德政,并且前来清除苔藓阅读前人留下的篇章。 太极从天地初始之时就难以描绘,然而智慧从孩提时代就像柴薪一样已经传递下来。 登高游玩令人愉快地沉醉其中,归来时感到那风与月都是无边无际的美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火平息、人们追求德政和文化传承的场景。首联通过描述当地烽烟靖息,类比王阳明出镇时的情景,展现了和平的景象。颔联写人们期望德政并阅读前人遗篇,体现了对美好治理和文化的追求。颈联探讨了太极的奥秘和智慧的传承,富有哲学意味。尾联则表达了登高游玩后的愉悦和对自然美好风光的感受。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将历史、文化、哲学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德政和文化传承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韩日缵

明广东博罗人,字绪仲。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检讨。累迁至礼部尚书。时宦官用权,人皆畏其凶焰,独日缵坦然处之。后充经筵讲官,得熹宗称善。卒谥文恪。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