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山祠

· 边贡
丞相英灵消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谒(yè):拜见。
  • 文山祠:祭祀文天祥的祠堂。
  • 丞相:指文天祥,他曾担任过丞相。
  • 英灵:英魂,对死者的美称。
  • 消未消:是否消失。
  • 绛帷(jiàng wéi):红色的帷幕。这里指祠堂内的装饰。
  • 飒(sà):风声。
  • 寒飙(biāo):寒冷的疾风。
  • 乾坤:天地。
  • 浩荡:广阔,浩大。
  • 身难寄:指身世飘零,无处安身。
  • 间关:形容道路艰险。

翻译

丞相的英魂是否已经消逝呢?祠堂内红色帷幕旁的灯火在寒冷的疾风中摇曳。天地如此广阔,而我身世飘零,难以找到寄托之所,前行的道路充满艰险,连梦想也显得那么遥远。在花丛外,子规啼叫,燕市的月光洒下;在水边,精卫填海的精神如同浙江的潮水一般永不磨灭。这祠堂旁也有像西湖边的树木,它们绝不让南边的树枝朝向北方。(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敬仰和对其气节的赞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谒文山祠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的深切敬仰和缅怀之情。首联通过描写祠堂内的灯火在寒风中摇曳,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文天祥英魂的长存。颔联则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感慨,身处天地之间,却感到身世飘零,梦想遥远,与文天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形成鲜明对比。颈联以子规和精卫为喻,进一步强调了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如同子规啼血般的忠诚和精卫填海般的坚韧。尾联以祠堂旁的树木向南生长,象征着文天祥对南宋的忠诚,绝不向北妥协。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用典恰当,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文天祥的崇高品质的赞颂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边贡

边贡

明山东历城人,字廷实,号华泉。弘治九年进士。除太常博士,擢兵科给事中,峻直敢言。迁卫辉、荆州知府,颇有政绩。嘉靖时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久官留都,优闲无事,日夜游赏,遭劾罢归。好藏书,搜访金石古文尤富,一夕毁于火,遂病重而卒。善诗文,风格婉约,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前七子”。有《华泉集》。 ► 14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