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中丞北抚宣府奉同南渠韵

· 边贡
守边犹得近邦畿,亚相权兼大将威。 乌府夜闲关月皎,戟门秋静虏尘稀。 探兵入塞无传箭,敕使临戎有赐衣。 闻道六龙巡幸处,至今尝见五云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邦畿(bāng jī):古代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围地区。
  • 亚相:在唐代,御史大夫常被称为亚相,这里借指寇中丞的职位。
  • 乌府:御史府的美称。
  • 戟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称戟门。此处指军营的大门。
  • 虏尘:指敌人的兵马扬起的尘土,指代敌人的侵扰。
  • 传箭: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起兵令众时,以传箭为号。
  • 敕使:皇帝的使者。
  • 临戎:亲临战阵。
  • 六龙:古代天子的车驾用六匹马,因此用“六龙”代指天子。
  • 巡幸:指皇帝出外巡行。

翻译

守卫边疆之地还能够靠近京城周围,寇中丞作为副相之职兼具大将的威严。 御史府在夜间安闲,明月皎洁,军营的大门在秋季宁静,敌人的侵扰也稀少了。 侦察的士兵进入边塞没有传来紧急的信号,皇帝派遣的使者到军队中有赐予的衣物。 听说天子的车驾巡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常常能见到五彩祥云飞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寇中丞在宣府镇守边疆的情景。诗的首联强调了他的职位重要且具有威严。颔联通过描写乌府的夜闲和戟门的秋静,表现出边疆的安宁。颈联叙述了边疆的平静,没有紧急战事,同时皇帝对军队的关怀。尾联则提到天子巡幸之处的祥瑞之象,暗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安宁。整首诗意境雄浑,既展现了边疆的安定,也体现了朝廷的威严和对军队的重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繁荣的期望。

边贡

边贡

明山东历城人,字廷实,号华泉。弘治九年进士。除太常博士,擢兵科给事中,峻直敢言。迁卫辉、荆州知府,颇有政绩。嘉靖时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久官留都,优闲无事,日夜游赏,遭劾罢归。好藏书,搜访金石古文尤富,一夕毁于火,遂病重而卒。善诗文,风格婉约,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前七子”。有《华泉集》。 ► 14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