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亦琳韩芬男

当今词场何人振芳躅,近者杨生韩生骋高足。结交不问世上名,富贵浮云非所欲。 心知此物大有神,沉吟往往穷曛旭。九州四岳不在眼,尘缨世网胡能束。 下士劳劳一世间,醯鸡斥鴳纷争逐。溘浥百年同解化,累累山中冢如簇。 驹隙流光不相待,五侯七贵终倾覆。床头纵有千黄金,老死不免沟壑辱。 役役谁营不朽图,任呼牛马作驹犊。谁探赤水罔象珠,谁剖荆山卞和玉。 杨生意气大飞扬,韩生凌劲出流俗。耳食纷纷曾不顾,向我殷勤赏清曲。 自言此曲识者稀,屈原已死宋玉悲。前有扬马后鲍谢,杨王卢骆终参差。 大历不出李杜手,照耀中天光陆离。西山月落众星出,北斗常悬霄汉白。 宋元汨没谁中兴,我明北地称作者。手障狂澜倒浊流,力挽颓风归大雅。 长篇短调不易竟,其曲弥高和弥寡。迩来崛起济南生,况有六子俱其亚。 葳蕤五色含灵文,新声藉藉纷相假。斧凿谁知造化工,矫矫千秋自凌跨。 遂令末学破沉溟,不然万古终长夜。余少耽诗今成癖,冥冥双眼谁能识。 片语便欲揭灵秘,回惊四座无颜色。落落吾生少知己,两鬓婆娑发覆耳。 清懒斋头常晏眠,三丈日高犹未起。沉酣颇自傲山林,少出何须远城市。 虽有诸生月俸钱,家徒四壁空尔尔。狂来袒裼却大叫,管鲍不作雷陈死。 人生会合信不偶,握手相看便倾倒。平生不解作怜人,杨生韩生常在口。 历历崟崎谁见之,气吞云梦常八九。欲剖鸿溟振绝响,相为大言跨跌荡。 丈夫要有身后名,慎勿营营逐尘鞅。袖中一刺常漶漫,几欲投之非吾党。 三尺吴钩一寸心,仰眺青天发遐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芳躅(zhú):指前贤的踪迹。
  • 曛(xūn)旭:落日的余晖和清晨的阳光,指朝夕。
  • 醯(xī)鸡:一种小飞虫,常用以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的人。
  • 斥鴳(yàn):一种小鸟,常用来比喻胸无大志的人。
  • 溘浥(kè yì):忽然消逝。
  • 驹隙:比喻光阴迅速,像骏马驰过狭小的缝隙一样。
  • 罔象(wǎng xiàng)珠:传说中的水怪罔象所吐的宝珠,比喻稀有的宝物。
  • 汩(gǔ)没:埋没,沉沦。

翻译

当今词坛有谁能重振前贤的风采呢,近来有杨生和韩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们结交朋友不看重世间的名声,视富贵如浮云,并非他们所追求的。 心里明白文学创作极具神奇的力量,常常沉思吟咏,以至于从清晨到黄昏。九州四岳都不放在眼里,世俗的名利束缚不了他们。 普通的人在世间庸庸碌碌,像醯鸡和斥鴳一样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纷争追逐。人生短暂,百年之后都将同样消逝,山中的坟墓堆积如簇。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等待任何人,那些王侯贵族最终也会衰败倾覆。即便床头有千两黄金,到年老死去时也难免遭受沟壑中的耻辱。 人们忙碌地追求着所谓的不朽,任凭自己被当作牛马和幼崽驱使。谁能探寻到赤水的罔象珠,谁能剖析荆山的卞和玉呢? 杨生意气风发,豪情飞扬,韩生刚劲有力,超出世俗。对于那些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言论,他们毫不理会,却向我殷勤地展示他们清新的作品。 他们自称这首曲子懂得的人很少,屈原已死,宋玉也感到悲哀。前人有扬雄、司马相如,后人有鲍照、谢灵运,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终归是有所参差。 大历年间的诗坛若没有李白、杜甫,就不会有那般光芒四射、绚丽多彩的景象。西山的月亮落下,众星显现,北斗星常常高悬在霄汉,洁白明亮。 宋元时期诗坛沉沦,谁来复兴呢,我们明朝的北方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者。他们力挽狂澜,扭转不良文风,使其回归高雅。 长篇短调不容易完成,他们的作品曲调越高雅,能应和的人就越少。近来济南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人才,何况还有六个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的作品丰富多彩,蕴含着灵动的文思,新的作品不断涌现,纷纷流传。这创作的精妙如同鬼斧神工,千百年后依然卓越不凡,超越时代。 于是使得后辈学者突破困境,否则万古都将处于黑暗之中。我年少时就沉迷于诗歌,如今已成癖好,可这冥冥之中的才华谁能真正赏识呢? 只言片语便想要揭示诗歌的奥秘,让在座的人都惊叹不已,为之变色。我这一生落落寡合,知己甚少,两鬓斑白,头发遮住了耳朵。 在清懒斋中常常安睡,太阳三丈高了还未起床。沉醉于山林之中,颇为自傲,很少出门,也不需要远离城市。 虽然有学生们送的月俸钱,但家中还是四壁空空。狂放起来就敞开衣服大声呼喊,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情谊不再,雷义和陈重那样的友情也已消逝。 人生的相遇实在是难得,握手相见便相互倾心。我平生不懂得去讨好别人,杨生和韩生却常常被我挂在嘴边。 他们的才华和气概如高山般雄伟,谁能真正看见呢,他们的气概常常像要吞掉云梦泽一样宏大。想要打破沉寂,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相互说着豪迈的话语,气势磅礴。 大丈夫应该追求身后的名声,千万不要为了世俗的名利而忙碌奔波。袖中的名帖常常模糊不清,几乎想要扔掉,因为那些人并非我的同道。 手持三尺吴钩,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仰望青天,引发无尽的遐想。

赏析

这首诗以赞扬杨亦琳和韩芬男的文学才华和高远志向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杨、韩二人的赞美,展现了他们超越世俗、追求高雅艺术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知音的渴望。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对比手法,如“九州四岳不在眼,尘缨世网胡能束”,将杨、韩二人的胸怀和志向与世俗之人的浅薄和短视相对比,突出了他们的不凡。“前有扬马后鲍谢,杨王卢骆终参差”等句,通过列举古代文学大家,进一步强调了杨、韩二人的文学地位和价值。 整首诗气势恢宏,语言瑰丽,情感真挚,既有对文学的热情赞颂,也有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苏景熙

苏景熙,字汝载,号闻道人。顺德人。明神宗万历间诸生,援例入太学。工诗,与韩上桂辈交游。有《桐柏山房集》等。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四五有传。 ► 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