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文清公虎字歌

仁宗至仁容直谏,文清在朝时拜章。朴忠颇不识忌讳,亦有谣诼多中伤。 清名伟节动中外,每以尺箠笞戎羌。边庭卧护烽堠静,帖耳受驱如犬羊。 生无他嗜苦嗜酒,烧春痛吸不择偶。醉酣兴发作虎字,字大于身胆如斗。 寻丈以外一笔成,山摧谷动雷雨倾。雄强蓄势跳跃出,得虎生气匪以形。 悬之幽堂风夜吼,老魅走避儿童惊。爱公书者摩挲极,公之所重非翰墨。 藜藿不采众慑伏,淮南寝谋赖汲直。鼎湖龙去四海恸,公亦骑箕侍帝侧。 狐狸琐琐如弗问,貙罴吞噬浩莫测。纷纭世事已十年,惨淡风烟想颜色。 即今尘壁剩钜幅,不敢逼视坐叹息。吁嗟乎!怒猊渴骥妙绝伦,书中之圣自有人,守在四夷谁虎臣。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仁宗:指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比较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 拜章:上奏章。
  • 朴忠:朴实忠诚。
  • 谣诼(yáo zhuó):造谣毁谤。
  •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 尺箠(chuí):短木棍,这里指用武力。
  • 戎羌:古代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泛指边疆的少数民族势力。
  • 烽堠(hòu):烽火台,这里代表边疆战事。
  • 烧春:一种酒名,泛指美酒。
  • 寻丈:古代八尺为寻,这里形容字写得巨大。
  • 老魅(mèi):老妖怪,形容字体气势能令鬼魅惊恐。
  • 摩挲(mó suō):用手轻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或用手抚摸,这里指对作品的欣赏把玩。
  • 翰墨:这里指书法作品。
  • 藜藿(lí huò):野菜,这里比喻恶人。
  • 汲直:指西汉大臣汲黯,以正直敢言著称,这里借指松文清公。
  • 鼎湖龙去: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后用来比喻帝王去世。
  • 骑箕:指大臣死亡,这里指松文清公去世。
  • 貙罴(chū pí):泛指猛兽,比喻有权势的恶人。
  • 怒猊(ní)渴骥(jì):如愤怒的狮子撬扒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

翻译

宋仁宗极为仁慈,能够接纳大臣们的直言进谏。松文清公在朝堂任职时常常上奏章。他朴实忠诚,不太懂得规避忌讳,也因此遭受了很多造谣毁谤和恶意中伤。 他高尚的名声和伟大的气节感动了朝廷内外。他常常运用武力去教训边境的戎羌等少数民族势力,让他们服服帖帖。边疆地区因为有他镇守,平安宁静,没有战事,那些少数民族就像听话的犬羊一样,乖乖地听从驱使。 松文清公一生没有其他特别的嗜好,唯独特别爱喝酒。他尽情畅饮美酒,不在意身边的酒伴是谁。喝醉了之后,兴致涌起就开始书写虎字。写的字比他自己身形还大,笔下展现出的胆量如同斗一样大。 在巨大的纸张上,一笔就可以完成大幅度的书写,那阵势如山崩谷裂,像雷雨倾盆而下。字里蕴含着雄强的气势,仿佛是老虎的生机从字中跳跃而出,不仅仅是外形像虎。 把写好的虎字悬挂在幽静的厅堂,夜里仿佛能听到风在怒吼,连老妖怪都被吓得逃走躲避,小孩子看到也会被震惊。喜爱松文清公书法的人,百般欣赏把玩,可松文清公本人所看重的并非仅仅是这些书法作品。 松文清公就如同正直敢言的汲黯,他的威严让坏人不敢作恶,淮南那些心怀不轨的人都因为他而打消了不良图谋。宋仁宗去世之后,天下臣民悲痛万分,松文清公也追随帝王而去,魂归天际。 现在那些奸佞之人肆意妄为、无人过问,而有权势的恶人作恶不断,局势浩渺难以预测。纷繁复杂的世事已经过去了十年,在黯淡的风烟中回想起松文清公的音容笑貌。 如今只剩下巨大的书法作品残留在布满灰尘的墙壁上,让人敬畏而不敢直视,只能默默坐下来叹息。唉!他的书法如怒狮奔泉一般精妙绝伦,书法界自然有像他这样堪称圣贤的高手。只是如今边疆安稳,又到哪里去寻找像他这样英勇的虎臣呢?

赏析

这首诗是对松文清公的一种赞美和缅怀之作。诗的开篇先点明宋仁宗的仁厚,衬托出松文清公能在朝堂上尽情谏言。通过“朴忠颇不识忌讳,亦有谣诼多中伤”写出了他耿直性格以及为此遭受的诋毁,展现出他的坎坷经历。 接着描述他在边疆的功绩,以“每以尺箠笞戎羌。边庭卧护烽堠静,帖耳受驱如犬羊”写出他的英勇和威望,边疆在他治理下的安宁景象。随后,着重描写他的爱好——喝酒和书写虎字,“醉酣兴发作虎字,字大于身胆如斗”等句生动地描绘出他书法时的豪情壮志和字体的雄浑气势,赋予书法以灵动之美和强大生命力。 “爱公书者摩挲极,公之所重非翰墨”则表明松文清公道德和志向超越了书法本身。“藜藿不采众慑伏,淮南寝谋赖汲直”将他与历史上正直的汲黯相比,凸显他的正直和对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 在情感上,既表达对松文清公高尚品德、卓越才能的歌颂,又借其去世后的“狐狸琐琐如弗问,貙罴吞噬浩莫测”等句对当时世事的感慨和忧虑,展现出世事变迁、杰出人才难再得的遗憾。整首诗语言豪迈,情感丰富,从人物的生平到品德、爱好及对社会影响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描写,是一首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动人篇章。

吴振棫

清浙江钱塘人。字仲云,亦作仲耘,号毅甫,晚号再翁。嘉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历任疆吏,在云南最久,先后任巡抚、署云贵总督,继又实授。在任禁止以团练为名杀掠回民,使云南民族矛盾稍缓。有《养吉斋丛录、馀录》、《黔语》、《花宜馆诗钞》等。 ► 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