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
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
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
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
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
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
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
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蹑屩行。
闻师此妙诀,蘧庐复何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人: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 缨(yīng):缠绕、束缚。
- 业风:佛教语,指善恶报应之风。
- 浩劫:大灾难。
- 蜗角:比喻极小的境地。
- 大吕翁:诗中对灵阳子的称呼。
- 寥廓(liáo kuò):高远空旷。
- 员明:“员”通“圆”,指圆满光明。
- 蘧庐(qú lú):旅舍。
- 蹑屩(niè juē):穿着草鞋行走。
翻译
从前我喜爱泉水山石,作揖辞别公卿远离官场。 在青山下搭建房屋,仿佛近在咫尺的蓬莱与瀛洲仙境。 至高无上的人难以见到,世间的尘俗却忽然将我束缚。 善恶报应的风带来大灾难,人们在微小的地方争夺虚名。 偶然遇到灵阳子,如同有前世的约定。 跟随着他谈论高远空旷的话题,俯仰之间万千念头都变得轻松。 天地不知道衰老,日月交相融合它们的精华。 人的阴阳本性,原本就来自长生之道。 他在虚无之间指点,引领我走向圆满光明。 一针穿透顶门,道骨自然天成。 我如同一个旅居在外的人,长久以来想要穿着草鞋远行。 听闻老师这奇妙的诀窍,旅舍中的我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与灵阳子谈道后所写,表达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感悟和对世俗的超脱之情。诗的开头,文天祥回忆了自己过去对泉石的喜爱和对官场的远离,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接着,他感叹至人难见,世尘相缨,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无奈。然后,遇到灵阳子如同宿世之盟,与他的交谈让文天祥感到万念皆轻,感受到了天地日月的精华和长生之道。灵阳子的指点如一针透顶门,让他领悟到道骨天成的境界。最后,文天祥表示自己如同逆旅之人,渴望踏上追寻真理的旅程,听闻此妙诀后,对世俗的旅舍已无留恋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文天祥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渴望。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