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卓大著:“大著”是对人的敬称,这里指姓卓的人,具体事迹不详。
- 陆氏登三阁:“陆氏”具体所指不太明确,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个姓陆家族中有人登上高位进入重要机构。“三阁”在古代一般代指朝廷重要部门。
- 源明:应是某个人名 。
- 出一麾:麾,音(huī),“出一麾”指出任地方官。
- 清声光漳浦:声光,声誉和光彩;漳浦,地名,今属福建漳州地区。意思是其声誉光彩照耀漳浦。
- 便道拜长基:“便道”即顺路;“长基”可能指先辈的墓(结合上下文猜测,具体所指可能有更详细背景)。
- 赤子:老百姓。
- 歌来暮:歌唱地方官来此地后带来美好生活 。
- 同寅:同僚。
- 赋去思:写对离去官员的思念之情的文章。
- 西铭:可能代指某种经典著作或者理念,北宋张载有《西铭》一文,倡导“民胞物与”思想,很有影响力 。
- 伫验:期待验证。
- 顺宁诗:暂不清楚具体所指作品 ,应该和上文所表达的理念、功绩等有呼应关系。
翻译
陆家之人能够登上朝廷重要部门,源明也出任了地方官员。你的声誉和光彩将会照耀漳浦之地,你顺路还能去祭拜先辈墓茔。当地的百姓会歌颂你到来之后带来的美好生活,同僚们会为你的离去写下思念的篇章。你秉持正确理念施政的作用巨大,人们都期待看到你在漳州能有美好的政绩,就像顺遂安宁的诗作那样。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送友人卓大著前往漳州任职的送别之作。首联通过“陆氏登三阁,源明出一麾”,用典引出友人的任职,既展现任职如同前辈受重用,又暗示友人将要开启地方为官的生涯。颔联“清声光漳浦,便道拜长基”,一边表达对友人到漳州后能声名远扬、产生积极影响的期许,一边写到行程安排,体现出一份深情关怀。颈联“赤子歌来暮,同寅赋去思”,设想友人在漳州任上会深受百姓爱戴、同僚尊敬,通过对面的描写,从百姓和同事两个角度突出友人的优秀品质与卓越能力,表达对其未来治理成效的乐观预估。尾联“西铭功用大,伫验顺宁诗”,借助“西铭”这样的儒家经典思想,进一步点明友人执政理念高尚,人们都期待看到他能创造出如同美妙诗篇般顺遂安宁的政绩,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沉甸甸的期望以及对其到任后取得卓越成就的坚信不疑,全诗体现了深厚情感和典雅文学底蕴。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