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普安郡王生辰

· 史浩
堂堂玉立冠宗藩,中有澄波挠不浑。 彩笔英辞追电影,黄钟和气散春温。 不言自是行天运,独智何妨入圣门。 忠孝一心唯戴主,是为天下德之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普安郡王: 古代中国的一个封爵,此处指一位贵族。
  • 堂堂: 形容仪态庄重或盛大。
  • 冠宗藩: 位居宗室的首位,比喻地位显赫。
  • 澄波: 清澈如镜的水面,比喻人的品格清明。
  • 挠不浑: 意指无论外界如何干扰,内心都保持清澈。
  • 彩笔: 华丽的文笔,比喻才情出众。
  • 英辞: 卓越的文辞,形容语言精炼有力量。
  • 追电影: 比喻文思敏捷,如电影般快速。
  • 黄钟: 古代乐器,声音宏大,此处象征和谐之声。
  • 和气: 指和睦、温暖的气氛。
  • 行天运: 自然地顺应天道,行事合乎自然规律。
  • 独智: 单独的智慧,此处可能指个人独特的见解。
  • 圣门: 原指儒家学说的最高境界,此处可能指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 忠孝一心: 忠于国家,孝顺父母,二者合一。
  • 戴主: 忠诚于君主,效忠国家。
  • 德之尊: 德行高尚,受到人们的尊敬。

翻译

这位高贵的郡王,如同玉树临风站在皇家的巅峰,他的内心如清澈的湖水,无论外界如何纷扰,都能保持纯净。他才情横溢,文章如电光石火,充满活力;他的声音如同黄钟大吕,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和谐。他无需多言,因为他的行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他的智慧并不妨碍他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他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与孝顺融为一体,他是天下人眼中德行最崇高的典范。

赏析

史浩这首诗是对普安郡王的赞美,通过描绘其人格特质和才华,展现出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堂堂玉立冠宗藩”、“彩笔英辞追电影”,形象地刻画出郡王的威严与文采。同时,诗中强调了他的道德品质,如“不言自是行天运”、“忠孝一心唯戴主”,显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体现了作者对郡王的深深敬仰。

史浩

史浩

宋明州鄞县人,字直翁,号真隐居士。史诏孙。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建王赵慎立为皇太子,浩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孝宗即位,累除参知政事。曾对张浚恢复之举持异议,力主守江。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首言赵鼎、李光无罪,申辨岳飞之冤。旋因反对张浚北伐,为御史王十朋所劾,罢知绍兴府。淳熙五年,复为右丞相。寻以事求去,除太保致仕。卒谥文惠,改谥忠定。有《尚书讲义》、《鄮峰真隐漫录》等。 ► 6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