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鲲身

照海渔灯闪闪明,七鲲宵静月痕清。 浪花飞雪鱼龙戏,触网惊传入巨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七鲲身:古代台湾台南地区的一个地名,因七个相连的沙洲形似鲲鱼得名 。
  • 宵静:夜晚安静的时候。(xiāo):夜晚。
  • 月痕:指月亮淡淡的痕迹、光影 。
  • 鱼龙戏:鱼儿和蛟龙嬉戏,形容海上热闹的景象。
  • 触网:碰到渔网。

翻译

夜晚,大海上的渔灯闪烁,明亮耀眼,在这安静的七鲲身之地,月光清朗。海浪翻涌,洁白的浪花如飞雪般飘荡,仿佛鱼儿和蛟龙在欢快嬉戏。突然,有鱼触碰到了渔网,这动静竟大得如同惊动了巨大的鲸鱼传入人们耳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了七鲲身地区海面夜晚独有的迷人景象。开篇“照海渔灯闪闪明,七鲲宵静月痕清”,通过对渔灯与明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又明亮的氛围,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接着“浪花飞雪鱼龙戏”,用精彩的比喻和活泼的想象,将海浪比作飞雪,以“鱼龙戏”展现出海洋生物的活力,给整个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最后“触网惊传入巨鲸”,则以一种意外之笔,平常的鱼触网声被夸张地形容为如惊动巨鲸,给这幅画卷带来了一份惊喜与波澜,让读者深切领略到这片海域夜晚的独特魅力以及自然的奇妙之处,充满了浓郁的海洋气息和生活情趣 。

黄赞钧

黄赞钧,字石衡,又字石崚、参两,号立三居士、海鹤楼主人。台北大龙峒人,诗人黄水沛三兄。曾受业宿儒黄觉民、周铿鸣、黄谦光等人,十五岁至宜兰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七。日治后,曾执教于大龙峒公学校,明治四十一年(1908)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黄氏热心宗教活动,于儒教推广尤积极,曾于大龙峒建「树人书院」文昌祠,并修筑大龙峒孔庙之梓星门、黉门、泮宫、泮池和万仞宫墙等。昭和八年至十一年(1933~1936)发行以劝善为主的刊物《感应录》;昭和十四年(1939)三月,扩充为以儒教为主的《崇圣道德报》,至昭和二十年(1945)一月止,共发行七十一期。后又刊印《人海回澜》。黄氏一生以推展文教、改善社会风气为己任,曾参加「瀛社」、「猗兰吟社」诗会活动,著有《海鹤楼诗钞》上下卷、《大同要素》。〖参考连晓青〈黄赞钧其人其事其诗〉,《台北文物》三卷一期,1954年5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以下据半线文教基金会所藏之《海鹤楼诗钞》上卷,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诗报》、《诗报》、《崇圣道德报》、《东宁击钵吟集》、《瀛海诗集》、《南瀛诗选》等报刊诗集辑录编校。(翁圣峰撰) ► 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