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半线作

忆昔历下行,龙山豁我情。 今兹半线游,秀色欲与争。 林木正蓊蘙,岚光映晚晴。 重冈如回抱,涧溪清一弘。 里社数百家,对宇复望衡。 番长罗拜跪,竹綵儿童迎。 女娘齐度曲,頫首款噫鸣。 璎珞垂项领,跣足舞轻盈。 斗捷看麻达,飘飖双羽横。 萨豉声铿锵,奋臂为朱英。 王化真无外,裸人杂我氓。 安得置长吏,华风渐可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半线:地名,今台湾彰化。
  • 蓊蘙(wěng yì):草木茂密貌。
  • 噫鸣:低而长的声音。
  • 璎珞(yīng luò):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 跣足(xiǎn zú):光着脚。
  • 麻达:此处似指某种活动或比赛。
  • 萨豉(sà chǐ):可能是某种打击乐器。

翻译

回想过去在历下行游,龙山使我的心情开阔。如今在半线这里游览,秀美的景色要和别处争夺美好。树木正好十分茂密,山间雾气的光芒映照傍晚的晴朗。重重山冈如同回抱一般,山涧溪流清澈且水量大。乡村中有几百家,房屋相对又相望。番人头领行跪拜礼,拿着竹彩的儿童出来迎接。女子们一起唱着曲子,低着头首先发出低而长的声音。项上挂着璎珞饰品,光着脚轻盈地跳舞。比赛看谁敏捷就像展开的双羽一样快速。萨豉发出铿锵的声音,奋力伸臂像盛开的红花。王道教化真是没有边界,裸身的人夹杂在我们的百姓中间。怎能安排好官吏,中华的风气渐渐能够形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半线(今台湾彰化)游历的场景和所见到的当地风土人情。诗中既描写了自然景色如茂密的林木、美丽的山水,又生动地刻画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包括里社人家、番长的迎接仪式、女子的歌舞等,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希望通过更好的治理和王化,促进中华风气在此地形成的愿望。整体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能较好地感受到当时当地独特的风情画面。

黄叔璥

清顺天大兴人,字玉圃,晚号笃斋。黄叔琳弟。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户部主事历吏部员外郎、御史、江南常镇扬道。以老致仕,家居七年卒。究心理学,以立诚为本。著有《广字义》、《近思录集注》、《既倦录》、《南台旧闻》、《南征纪程》、《中州金石考》等。 ► 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