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
两汉举贤良,六朝贵门第。设科不分目,我清重进士。
孔、孟生今日,必就有司试。岂能无斧柯,皇皇行仁义。
宪也少年时,谓芥拾青紫。五岳填心胸,往往矜爪嘴。
三战复三北,马齿加长矣!破剑短后衣,年年来侮耻。
下争鸡鹜食,担囊走千里。时时发狂疾,痛洒忧天泪。
群书杂然陈,所志非所事。枘凿殊方圆,如何可尝试?
今上元二年,诏书下黄纸。帝曰尔诸生,尔其应大比。
纷纷白袍集,臣亦出载贽。既不莘野耕,又难漆雕仕。
龙门虽则高,舍此何位置。抡才国所重,得第亲亦喜。
绕床夜起舞,何以为臣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贤良:指有德行或才能的人。
- 门第:指家庭或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 斧柯:斧子的柄,比喻权力或规则。(“柯”读音为“kē”)
- 皇皇:同“惶惶”,匆忙、急切的样子。
- 青紫:古代公卿服饰,借指高官显爵。
- 鹜(wù):鸭子。
- 载贽:带着礼物。(“贽”读音为“zhì”)
- 莘(shēn)野耕:指隐居耕种。
- 漆雕仕:指通过特殊技艺或专长谋求官职。
翻译
两汉时期推举贤良之人,六朝时期看重门第出身。而我们清朝重视进士科。如果孔、孟生活在今天,也必定会去参加官府组织的考试。怎么能没有规则呢,要匆忙急切地施行仁义。我在少年的时候,认为取得高官显爵如拾草芥。胸怀像五岳一样宽广,常常自夸有才能。经过多次考试却屡次失败,年龄增长了,马齿加长了啊!就像一把破剑和短后的衣服,年年遭受耻辱。 为了争得像鸡鹜争食般的小利益,背着行囊奔走千里。时常发狂般地忧虑,痛苦地洒下忧国忧民的泪水。各种书籍杂乱地摆放着,心中所想的和实际所做的并不一致。就像榫头和卯眼形状不同,怎么能够相互匹配尝试呢? 如今是上元二年,诏书下达用黄纸书写。皇帝说你们这些读书人,你们应该参加科举考试。众多穿着白色袍子的人聚集在一起,我也带着礼物前去。既没有像在莘野耕种那样隐居,又难以像凭借漆雕之技那样谋得官职。龙门虽然很高,但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又能有什么别的出路呢。选拔人才是国家所重视的,考中进士亲人也会高兴。兴奋得绕着床在夜里起舞,这才是作为臣子应该做的啊!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复杂情感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诗中先对比了两汉和六朝的选才方式,突出清朝重进士的现状。作者回忆自己少年时的雄心壮志,但现实中却屡次考试失败,充满了无奈和耻辱感。他为了追求功名,四处奔走,内心充满忧虑,同时也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诗中还提到了皇帝下诏举行科举考试,众人纷纷响应,作者也不得不参与其中,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是获取功名和实现抱负的主要途径。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在科举制度下的挣扎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