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行
注释
- 逢逢(péng péng):象声词,形容鼓声。
- 艾杀(yì shā):斩伐,芟除。
- 糖霜:指甘蔗制成的糖。 茗雪:指茶叶。
- 岁课:一年的赋税。
- 眈眈(dān dān):形容恶狠狠地注视。 硕鼠:《诗经》中的意象,常用来比喻贪婪的剥削者,这里指日本侵略者。
- 罹(lí):遭受。
- 三户楚:出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灭掉秦国,比喻力量虽小,决心大也能成功。
- 搢绅(jìn shēn):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耆老(qí lǎo):老年人。
- 髾(shāo):头发梢。
- 绿沈(lǜ shěn):亦作“绿沉”,浓绿色。
- 譊譊(náo náo):争辩喧闹声。
翻译
城头上响起阵阵如雷般的大鼓声。望向苍天,泪水如雨般落下。可恶的倭人竟然强行割走了台湾。 当初台湾纳入版图成为天府之地,朝廷声威远达日出的地方。我的高祖、曾祖、祖父,披荆斩棘来到这片土地。这里甘蔗和茶树遍布千亿棵,每年缴纳的赋税不计其数。 上天为何要抛弃我们,上天究竟为何发怒?拿走我们的财富去供奉仇敌。那贪婪无厌的日本侵略者,就像可恶的大老鼠。 百姓们又有什么罪过,要遭受这样的苦难?楚国即使只剩三户人家都能灭亡秦国,更何况闽粤有百万户民众。 不管成败得失,人人都决心拼死抵抗。万众一心,谁敢欺侮?一声令下,众人拔剑而起,击打柱子表示决心。今日之事没有别的话可说,有不服从的就用刀斩杀。 堂堂蓝底绣着黄虎的旗帜树立起来,全城百姓簇拥围观,街巷空无一人都在欢呼舞蹈。如斗大的黄金印系着印绶,人们甚至直接称呼巡抚为总统。如今政治以民众为主,台南台北本就是我们的领土。 绝不容许敌人越过雷池一步。五月的海城狂风怒号,日本飞来三百艘战舰。追逐着我方巨舰如潮水般涌来。前面登陆的人像猛虎般彪悍,后面夺关的人像猿猴般敏捷。 敌军带着村田制造的火枪和备前打造的长刀,攻势猛烈,我方军队纷纷溃败,血流成河。城门被烧得一片焦烂。谁能与之战斗坚守,谁又能逃脱?一轮红日高悬天空,千家万户白旗随风飘扬。 士绅和老人们相互邀约,一起夹道跪在路旁,弯腰致敬。他们头戴红缨竹冠,帽上盘着锦条,黑色的辫子垂在肩头。跪着捧上银盘,盘中盛着茶和糕点,还有绿色的瓜和紫色的葡萄。说道:“将军远道而来,想必很劳累吧?投降的百姓愿意为将军做向导。”将军说:“过来,你们听着。你们和我们都是黄种人,本是同胞。郑成功是了不起的豪杰,实际上开辟了这片土地。今天要收复此地,是上天的旨意。国家仁德圣明如同唐尧,安抚养育你们与对待偏远的黎苗不同。让你们安稳生活,不要喧闹不安。”将军缓缓前行,尘土不扬。万马奔腾入城,风声萧萧作响。 哎!将军并非天之骄子,朝廷军队威严仁德无所不包。我们的生死都掌握在将军手中,怎敢不归顺圣明的朝廷。唉,可悲啊!整个台湾,昨天还那么忠勇,今天却如此怯懦。万事反复无常,如同眨眼间就已改变。平时对战事防守毫无准备,那所谓的忠诚和义气又依靠什么呢?
赏析
这首诗以宏大的叙事视角,真切地展现了台湾在被日本割占前后那段波澜壮阔又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过程。开篇通过城头鼓声与诗人悲呼苍天,奠定了全诗悲愤的基调,怒斥日本割占台湾的暴行。接着回顾台湾往昔繁荣及先民开拓的艰辛,凸显台湾本属于中国的深厚渊源。诗中描述台湾民众最初有誓死抵抗的决心,体现出民众爱国的热血与勇气。然而,随着局势恶化,在日军强势进攻下台湾最终沦陷,描绘了投降场景的屈辱,饱含对这种转变的痛心与感慨。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将爱国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恨、对民众从英勇到怯懦转变的悲叹等多种复杂情感交融在一起,具有史诗般的特质,生动直观地反映历史,也传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对国家形势的忧虑 。同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却不乏表现力,以形象的描写,如“糖霜茗雪千亿树”“当軏披靡血杵漂”等词句,勾勒出不同场景画面,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