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冢祠

· 文同
中梁山麓汉水滨,路侧有墓高嶙峋。丛祠蓊蔚蔽野雾,榜曰博望侯之神。 当年宝币走绝域,此日鸡豚邀小民。君不见武帝甘心事远略,靡坏财力由斯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梁山:山名,具体位置因文同所处时代相关地点范围无绝对定论,一般认为是在其游历或生活区域附近山脉 。
  • 汉水:即汉江,长江最大支流 。
  • 嶙峋(lín xún):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这里形容墓高大突兀的样子。
  • 丛祠:建在丛林中的神庙 。
  • 蓊蔚(wěng wèi):草木茂盛,这里指祠庙被茂盛的草木遮蔽。
  • :匾额。
  • 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的爵位。
  • 宝币:贵重的财物,这里指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携带的大量赏赐物品。
  • 走绝域:到极远的地方,指张骞出使遥远的西域各国。
  • 鸡豚:鸡和猪。古代常用来作为祭祀的物品。这里指当地百姓用鸡和猪祭祀张骞祠庙。
  • 远略:指开拓远方的谋略,这里指汉武帝开拓西域等远方地区的战略决策。
  • 靡坏(mǐ huài):耗费败坏 。

翻译

在中梁山的山脚下、汉水之滨,道路旁边有一座高大而显得突兀的坟墓。丛林中的祠庙被繁茂草木遮蔽,就像被野外的雾气缭绕着,祠庙的匾额上写着“博望侯之神”。当年张骞带着大量贵重财物出使到那极远的异域,如今当地百姓用鸡和猪来祭拜这位先辈。你难道没有看到汉武帝一心致力于开拓远方的事业,大量耗费国家财力就是凭借着像张骞这样的人。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以平实的笔触描绘出张骞冢祠的地理位置,“中梁山麓汉水滨”,给人一种空间感,同时“墓高嶙峋”刻画了墓的高大突出,引发读者好奇。“丛祠蓊蔚蔽野雾 ”进一步营造出一种神秘、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感觉到此处的不凡。

接着诗人通过今昔对比,“当年宝币走绝域”回顾了张骞出使西域时肩负重大使命,携带大量财宝前往未知远方的壮举,体现了当年开拓西域的艰难与伟大。而“此日鸡豚邀小民”描绘当下百姓用朴素祭品祭祀的场景,反映出岁月流转,英雄事迹已经成为当地百姓铭记缅怀的一部分。

最后两句“君不见武帝甘心事远略,靡坏财力由斯人”,看似是说汉武帝一心开拓远方耗费财力是因张骞这类人,实际并非批判,而是以一种感慨的方式,强调了张骞等人为国家战略奉献的重要意义,在汉武帝雄心勃勃的远略中,他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以景和事为依托,通过古今对照,表达出对张骞这位历史人物功绩的追思与肯定 。

文同

文同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8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