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1705三月十七夜渡海遇飓,天晓觅澎湖不得,回西北帆,屡濒于危,作歌

羲和鞭日日已西,金门理楫乌鹊栖。 满张云帆夜济海,天吴镇静无纤翳。 东方蟾蜍照颜色,高低万顷黄琉璃。 飞廉倏来海若怒,颓飙鼓锐喧鲸鲵。 南箕簸扬北斗乱,马衔罔象随蛟犀。 暴骇铿訇两耳裂,金甲格斗交鼓鼙。 倒悬不解云动席,宛有异物来诃诋。 伏艎僮仆呕欲死,胆汁沥尽挛腰脐。 长夜漫漫半人鬼,舵楼一唱疑天鸡。 阿班眩睫痿筋力,出海环珓频难稽。 不见澎湖见飞鸟,飞鸟已没山转迷。 旁罗子午晷度错,陷身异域同酸嘶。 况闻北嶕沙似铁,误尔触之为粉齑! 回帆北向岂得已,失所犹作中原泥。 浪锋舂汉鹢首立,下漩涡臼高桅低。 怒涛汹溅顶踵湿,悔不脱壳为凫鹥! 此事但蒙神鬼力,窅然大地真浮稊。 翠华南幸公卿集,从臣旧识咸金闺。 挂冠神武踪巳迈,愿乞骸骨还山溪。 读书有儿织有妻,春深烟雨把锄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羲和(xī hé):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
  • 金门:这里指船门。
  • 理楫:整理船桨。
  • 乌鹊栖:指夜晚,乌鸦喜鹊栖息之时。
  • 天吴: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水神。
  • 纤翳(xiān yì):微小的障蔽。
  • 蟾蜍(chán chú):传说中月中的蛤蟆,这里指月亮。
  • 琉璃: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这里形容月光下海面的波光。
  • 飞廉: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 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
  • 颓飙(tuí biāo):暴风。
  • 鲸鲵(jīng ní):比喻凶恶的敌人,这里指掀起风浪的海中巨兽。
  • 南箕(jī):星名,即箕星,四星联成梯形,形如簸箕。
  • 北斗:由七颗亮星组成的星座,形如斗勺。
  • 马衔:马嚼子。
  • 罔象(wǎng xiàng):传说中的水怪。
  • 蛟犀:蛟龙和犀牛,泛指水中凶猛的动物。
  • 铿訇(kēng hōng):形容声音响亮。
  • 诃诋(hē dǐ):呵斥指责。
  • 伏艎(fú huáng):即伏船,指船身低伏的船。
  • 环珓(huán jiào):一种占卜工具。
  • 晷度(guǐ dù):指日晷上的刻度,这里指时间和位置。
  • (jiāo):高峻的样子。
  • (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 鹢首(yì shǒu):船头,古代常在船头画鹢鸟,故以鹢首指代船头。

翻译

太阳神鞭打着太阳,太阳已经向西落下,在船门整理船桨,乌鸦喜鹊也已栖息。 张满如云的船帆,在夜晚渡海,水神安静无扰,海面没有一丝遮蔽。 东方的月亮照着海面,海面高低起伏,像万顷黄色的琉璃。 风神突然到来,海神发怒,暴风鼓起,海中巨兽喧闹起来。 箕星簸扬,北斗星乱,马嚼子和水怪随着蛟龙犀牛乱动。 惊人的声响使两耳欲裂,金甲格斗的声音像交相击打的鼓鼙。 倒挂着不知如何是好,云像在动着船席,仿佛有异物前来呵斥指责。 伏船中的僮仆呕吐得快要死去,胆汁都吐尽了,腰脐也痉挛起来。 长夜漫漫,人如在半鬼半人之间,舵楼上传来一声呼喊,疑似天鸡鸣叫。 阿班眼睛昏花,身体无力,出海后用环珓占卜也频繁难以应验。 不见澎湖岛,只看见飞鸟,飞鸟消失后,山也变得迷离。 周围的时间和位置都错乱了,陷身在异域,大家一同痛苦呻吟。 何况听说北面的礁石沙像铁一样,不小心触到就会被粉碎成粉末! 回帆向北岂是自愿,失去方向还不如化作中原的泥土。 浪头如舂米般冲击着船头,船一会儿陷入漩涡,一会儿桅高桅低。 怒涛汹涌,溅湿头顶和脚跟,真后悔没有脱壳变成凫鸟! 这件事只有依靠神鬼的力量了,茫茫大地真像漂浮的小草。 帝王到南方去,公卿们聚集,跟从的臣子中旧相识都在宫中。 辞官隐居的踪迹已经远去,希望能请求辞官,回归山林溪流。 读书有儿子,织布有妻子,在春深的烟雨中,拿着锄头和犁耕地。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渡海时遭遇飓风的惊险情景。诗中先写了出发时的情景,如“羲和鞭日日已西,金门理楫乌鹊栖。满张云帆夜济海,天吴镇静无纤翳”,渲染出一种平静的氛围,为后文的风暴做铺垫。接着,详细描写了风暴的恐怖,“飞廉倏来海若怒,颓飙鼓锐喧鲸鲵。南箕簸扬北斗乱,马衔罔象随蛟犀。暴骇铿訇两耳裂,金甲格斗交鼓鼙”等句,通过对风神、海神、海中巨兽以及各种惊人声响的描写,展现出风暴的强大和危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在描写风暴的过程中,也刻画了人们在风暴中的痛苦和恐惧,如“伏艎僮仆呕欲死,胆汁沥尽挛腰脐”。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困境的无奈和对归乡的渴望,“回帆北向岂得已,失所犹作中原泥”,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挂冠神武踪巳迈,愿乞骸骨还山溪。读书有儿织有妻,春深烟雨把锄犁”。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将海上风暴的恐怖和作者的内心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孙元衡

清安徽桐城人,字湘南。贡生。官至东昌知府。有《赤嵌集》,乃康熙四十四年任台湾同知后所作,记土风物产。 ► 3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