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渤澥(bó xiè):即渤海。
- 阖(hé)门:全家。
- 劫数:原为佛教语,指极漫长的时间,后亦指命中注定的厄运,灾难。
翻译
曾经在渤海东边读到那高大的石碑,开拓疆土依然敬仰延平王的雄风。全家亲人在权力争夺中犹如那肉羹,千里的江山处在锦绣繁华之中。明朝的兴起与灭亡归结于命运劫数,史学家根据成败来论断英雄。似乎听闻鹿耳鲲身旁边,早晚潮声都在呜咽相同。
赏析
这首诗围绕延平王庙展开,通过怀念延平王感慨历史的变迁。首联表达对延平王开疆拓土事迹的崇敬。颔联写出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对延平王功绩的衬托。颈联指出明朝兴亡有其必然性,史家会根据成败来评判英雄人物。尾联通过潮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对历史的感慨。整体诗风沉郁,在缅怀中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吴子光
吴子光,年六十五。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儒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然屡试不进,遂于道光十七年(1837)渡台,后寄籍台湾淡水,以课馆为业,暇则以诗文自遣。长于诗,尤长骈体。同治四年(1865)中举,受知于台湾道台徐宗干,充幕僚多年。同治七年(1868)应淡水知府陈培桂聘,参与《淡水厅志》之修撰。光绪四年(1878)应聘主讲文英书院。是年,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云山庄,聘子光设教其中,宾主殊相得。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尚有:傅子亦、丘逢甲、谢颂臣及子光之侄吴师廉等。大抵而言,晚清本土才学之士,尽萃于斯。筱云轩藏书数万卷,无所不备,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逝后,吕家礼葬之,并恤其家,越年,复出资刻其书。王松《台阳诗话》称其诗「专学晚唐」,「杰句名篇,美不胜录。」从〈小草拾遗序〉可知其少时好赋,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中年后,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亦存有二百多首,惜多所亡失。芸阁博学多才,然一生遭际不佳,「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于是,以东坡自况,名其文集为《一肚皮集》。共十八卷,于光绪元年(1875)刊刻行世,附诗作《小草拾遗》一卷。又著《三长赘笔》十六卷、《经馀杂录》十二卷。则诸史绪论、书后题跋、古今词语、词林典实之类。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台湾纪事》,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六种。民国六十八年(1979)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辑印为《吴子光全书》,民国九十年(2001)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今以《一肚皮集》所附《小草拾遗》为底本编校。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