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注释
- 望:农历每月十五。
- 海宁州:今浙江海宁。
- 海塘:为防御海潮而修筑的堤岸。
- 未抵盐官十之五:意思是比不上盐官一带潮水壮观的十分之五。
- 霸:农历每月初二。“生霸”指新月初现。
- 蹉(cuō)午:过了中午 。
- 哆(chǐ)张:张得很大。
- 海若:传说中的海神。
- 凭陵:侵凌、进犯。
- 钱王弩:传说吴越王钱镠曾命人以强弩射潮 。
- 瓠(hù)子:地名,汉武帝时黄河曾在此决口。
- 三千水击:出自《庄子·逍遥游》,形容大鹏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极为壮观,这里形容潮水声势浩大。
- 沧溟:大海。
- 十二城:说法不一,此处应是泛指,形容潮水威力极大。
- 于越:古越国之地,在今浙江一带。
- 黧(lí)首:指黑色的头发,这里指变老。
- 环瀛:指天下、全世界。
- 安堵:安居,安定。
- 迩来:近来。
- 龛(kān)赭(zhě):龛山和赭山,在钱塘江入海口两岸。
- 雁齿:形容排列整齐有序,这里形容海塘上的石条。
- 王充论:王充著有《论衡》,这里借指有关的著述、议论。
翻译
钱塘江的秋潮最为壮观,然而它的壮观程度抵不上盐官潮的十分之五。我来到盐官的堤坝上站立,此时月初刚现,时间已经过了中午。江水忽然停滞不敢向东流淌,海口张得很大,江水反倒向西涌吐。潮水不是向前推进,而是径直向上飞腾,江水不再平缓流动,而是直僵僵地竖立起来。海神发怒,潮水第二次涌起,大地中回荡着如千面雷鼓的轰鸣声。好似马衔着高物,蛟龙鼍龙在水中舞动,又像钱王射出的倒发之箭一般的潮水。不一会儿,潮水就直接撼动堤坝根基,吓得千人万人双腿颤抖。潮水如翻卷的黑云裹挟着风雨,如奔驰的战马列阵争斗,如在海底煮阴阳之炭般汹涌澎湃,如黄河瓠子口决堤般不可抵御。又好像大鹏击打海水迁徙到遥远大海,仿佛高大的城郭崩塌、天柱倾倒。潮水的气势简直要将吴越之地的天空吞并,似乎要将余杭的土地涤荡干净。唉,大地的缺陷难以得到女娲的修补,治水大功未完成,令人悲叹神禹。这是东南地区的隐患之处,怎能仅仅归因于伍子胥等传说人物。大海和桑田仅隔着一道堤坝,这里鱼龙变老,彼此相邻。我们皇帝的功德惠及天下,亲自修筑坚固的海塘让百姓安居乐业。全是用金钱耗费建成堤坝,不让百姓遭受海水的侵害。近来龛山和赭山之间涨起了横沙,人们指着尖山作为海防门户。海塘上石条排列整齐,巨石层层叠叠作为基础。在王充等前人的论述之前就有这相关古迹,我这次游览之后也没说出新奇的话语。唉,这海塘与潮水一同流传千古,人人为其壮观而欣喜,却也为其带来的忧患苦恼。
赏析
这首诗是阮元描写海宁观潮的佳作。开篇便点明盐官潮比钱塘江其他地方的潮更为壮观,奠定全诗基调。接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潮涌的奇异景象,“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竖”,潮水的反常、飞腾、直立等状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随后一连串奇妙的比喻,“如卷黑云旋风雨,如骋阵马斗貔虎。如阴阳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御”等,从不同角度渲染出潮水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诗人还联想到历史传说,“马衔高坐蛟鼍舞,拔箭倒发钱王弩”增添了神秘色彩。诗中不仅有对自然胜景的赞美,“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尽显气势雄浑;还有对民生与历史的思考,“地缺难得娲皇补,大功未毕悲神禹”表达对自然灾害难以完全治理的感慨;“我皇功德及环瀛,亲筑长防俾安堵”体现出对当朝皇帝修筑海塘造福百姓的歌颂。诗歌内容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融合,既有震撼人心的自然画面展现,又有沉郁深刻的情感基调与历史思考,是一首既具艺术感染力又含思想深度的优秀诗作 。

阮元
阮元的其他作品
- 《 月夜拜滕文公庙(丁卯) 》 —— [ 清 ] 阮元
- 《 咏玻璃窗(戊寅) 》 —— [ 清 ] 阮元
- 《 署西木台将朽遂拆之迁于澹泉西南七丈许用七千土墼㬪为方台名之曰碧鸡台 其三 (庚寅) 》 —— [ 清 ] 阮元
- 《 为朱椒堂 题朱氏月潭八景图册 其八 (癸亥) 》 —— [ 清 ] 阮元
- 《 题秦二世琅邪台石刻(甲寅) 》 —— [ 清 ] 阮元
- 《 戊辰五月办贼至宁波为前提督壮烈伯李忠毅公建昭忠祠哭祭之(戊辰) 》 —— [ 清 ] 阮元
- 《 过淝水(己卯) 》 —— [ 清 ] 阮元
- 《 述职后谒昌陵回粤七月度梅岭再叠梅岭旧韵一首(壬午) 》 —— [ 清 ] 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