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

· 周密
职方犹记禹南巡,窆石梅梁尚有神。 地接蓬莱云意古,潮来溟渤水痕春。 刻碑颂德秦丞相,探穴求书汉史臣。 玉室金堂今在否,馀粮仙草属閒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会稽(kuài jī)山:山名,在浙江绍兴东南。
  • 职方:官名,掌天下地图及四方职贡。此处代指有关会稽山历史记载的部门或资料。
  • 窆(biǎn)石:传说为大禹下葬时的工具。
  • 梅梁:传说中的会稽山上的大木梁,曾有神异之说。
  •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溟渤 (míng bó):指大海。
  • 秦丞相:指李斯,他曾奉秦始皇之命在会稽山刻碑颂德 。
  • 汉史臣:指蔡邕,传说他曾在会稽山一洞穴中得到古人的遗书。
  • 玉室金堂:传说会稽山中神仙居住的宫殿。
  • 馀粮:传说中神仙吃的粮食。
  • 閒人:悠闲自在之人,又暗示超脱尘世之人,“閒”同“闲”。

翻译

还记得职方记录着大禹往南巡行,那大禹下葬的窆石、神秘的梅梁似乎还有着神灵。会稽山与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地理相接,那云彩都带有古老的韵味,海水从遥远的溟渤涌来,带来了春天的痕迹。曾有秦丞相李斯在此刻碑歌颂秦始皇的恩德,西汉的蔡邕也曾到此探穴寻求古人遗书。山中神仙居住的玉室金堂如今还在不在呢?那传说中神仙的馀粮和仙草或许只能属于那些逍遥于尘世的闲人们了。

赏析

这首诗围绕会稽山展开,开篇点出会稽山与大禹南巡的渊源,通过提及窆石、梅梁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事物,为会稽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历史氛围。颔联描写会稽山的自然景色,将现实与传说相融合,“云意古”“水痕春”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富有生机的意境,景色中透露着历史感。颈联由自然过渡到历史人文,借李斯刻碑、蔡邕探穴等典故,进一步丰富了会稽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山深厚的底蕴。尾联以疑问语气“玉室金堂今在否”引发人们无尽遐想,又以“馀粮仙草属閒人”表达出对尘世沧桑、仙境难寻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悠然超脱的情怀。整首诗借会稽山之景、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世事虚幻的思索,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追慕,又有对现实人生的超脱。

周密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宋宝祐(1253~1258)间任义乌令(今年内属浙江)。宋亡,入元不仕。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著述繁富,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曾在吴兴家中设“书种”、“志雅”两座藏书楼,藏书42000余卷,及祖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但生前已散去不少。 ► 5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