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苦菜:一种野菜,多生长在山地野外,味道带苦味。
- 暮春:春季的末尾阶段,此时气温升高、植物生长迅速 ,一般指农历三月。
- ****茁(zhuó)**:发芽,生出。这里“茁寸玉”形容苦菜在暮春时长出短短的、如玉般鲜嫩的状态 。
- **菲薄:微薄。这里指苦菜这种野菜是很普通廉价的食物。
- **野人味:山野之人吃的味道普通的食物。野人,指普通百姓。
- ****鼎俎(zǔ)**:古代烹饪用的器具,这里象征贵族饮食。“岂荐鼎俎旁”意思就是怎么能放到高贵的食器之中,供富贵者享用 。
- **殊:不同,区别。
- ****春荠(jì)**:春天的荠菜,是一种可食用野菜,味道较鲜美。
- **秋藿香:秋季的藿香,也是一种可食用草药,味辛香,有药用价值。
- ****餍(yàn)**:饱食,满足。
- ****刍豢(chú huàn)**:指牛羊猪等牲畜。此处指贵人吃惯了精致丰盛的肉类食物。
- **内热:中医概念,指体内燥热。 “为君已内热”意思是对于您这种贵人身体已经有内热之症了。
翻译
我到山里去采摘苦菜,可是采了许久,那青青的野菜还装不满一筐。暮春时节,苦菜长出了如寸玉般鲜嫩的茎叶,吃起来能让人心里生出清凉之感。这不过是普通百姓才吃的粗陋野菜,哪里能摆放到那些富贵之人的精美食具旁呢。它自然与味道鲜美的春荠不一样,更不敢奢望能和秋藿香相提并论。那些达官贵人吃腻了各种精细的美食,可也要提防肠胃因吃太多而变得腐坏。您这样的贵人身体已经有内热之疾了,恐怕难以品尝这苦菜呀 。
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通过上山采苦菜一事展开联想与议论。开篇描写采苦菜,展现出苦菜不易采够量的情景,暗示其普通平凡。接着描述苦菜在暮春的鲜嫩,以及食用后带来的清凉感受,传达出一种自然的质朴之美。然后以苦菜的“菲薄”,与鼎俎所盛的珍贵美食相对比,强调了苦菜身份低微,难登贵人家的餐桌,体现了社会阶层在饮食方面的巨大差异。诗中还将苦菜与春荠、秋藿香对比,进一步突出苦菜的“菲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针对贵人饮食奢靡,提出要提防肠胃病,且认为贵人因饮食油腻内热,已无福消受苦菜,不仅讽刺了贵人生活的奢靡无度,也从侧面揭示出过度享受物质带来的健康隐患。整首诗在看似简单的叙事和描述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考,借苦菜抒发了对阶层差异、饮食观念以及生活哲理的诸多感慨,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性 。
张之洞
清直隶南皮人,字香涛,又字香岩、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少时工词章。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号为清流。中法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事与文备并举,以谋自强。后督湖广近二十年,筹卢汉铁路,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织四局,创两湖书院等,为后起洋务派首领。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戊戌变法,作《劝学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及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光绪末,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谋振兴国势,而为满族宗贵所挠,不能有所作为。卒谥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诗亦淹博沉丽。有《张文襄公全集》。
► 2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