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益津八敌台

提封千里尽春台,又见崇台面面开。 云物迥连天阙下,股肱独近帝城隈。 霞光睥睨飞常入,烽色萑苻净不来。 自是修文非讲武,登高时有大夫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提封(tí fēng):指疆域,疆界。
  • 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
  • 崇台:高台。
  • 云物:景物、景色。
  • (jiǒng):远。
  • 天阙:天上的宫阙,也指朝廷。
  • 股肱(gǔ gōng):大腿和胳膊,比喻辅佐帝王的大臣。
  • 帝城隈(wēi):京城的角落。隈,角落。
  • 睥睨(pì nì):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这里指城墙。
  • 烽色:烽火的迹象。
  • 萑苻(huán fú):春秋时郑国沼泽地。盗贼出没处,后以“萑苻”指盗贼、草寇。

翻译

疆界千里之内都是人们春日登高览胜的地方,又看到一座座高大的楼台依次展开。景致远远地与朝廷相连,辅佐大臣独自靠近京城的角落。霞光映照城墙,常常飞进其中,烽火信号显示,草寇盗贼没有踪迹不来侵扰。这里本是推行文治而非讲求武备,登高之时有众多的贤才大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益津八敌台的雄伟景象和重要地位。诗的首联描述了广阔的地域内,春台处处可见,崇台依次展开,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颔联通过写云物与天阙相连,股肱之臣靠近帝城,强调了此地的重要性和与朝廷的紧密联系。颈联中霞光飞入城墙,烽色显示平安无事,表现出此地的祥和安宁。尾联则指出这里是推行文治之地,登高之时能见到众多有才之士。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既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又体现了该地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赞美和对人才的期望。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