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淦县观陶母墓陶侃读书台

· 黎贞
孝慈古所重,母子天伦亲。 人孰不有母,陶母贤且贫。 酒殽岂易得,剪发延嘉宾。 人孰不有子,陶子才绝伦。 功名岂易就,谈笑取元勋。 母既善教子,子复能致君。 教子成大器,致君多令闻。 所以东晋世,乔木忠孝门。 □□荒冢在,千载不泯沦。 我行新淦邑,见之泪满巾。 有□似陶母,未报劬劳恩。 一朝万里别,此意何由申。 齧指仰视月,抚膺行望云。 触类自相感,何时复殷勤。 会当五綵服,嬉戏萱堂春。 运甓事已远,读书台尚存。 江山千古意,风物数家村。 功业当时盛,声名后世尊。 至今几兴废,登眺已忘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新淦(gàn):县名,在今江西省。
  • 酒殽(yáo):酒和菜肴。
  • 致君: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
  • 劬(qú)劳:劳累的意思。
  • 齧(niè)指:咬手指。
  • 抚膺(yīng):抚摸或捶拍胸口。
  • 运甓(pì):指陶侃励志勤力。

翻译

孝顺慈爱自古以来都被看重,母亲与儿子有着天然的亲情。哪个人没有母亲呢,陶母贤惠并且贫困。美酒佳肴哪里容易得到呢,她剪下头发来招待贵宾。哪个人没有儿子呢,陶侃才华超群绝伦。功名哪里容易取得呢,他却能谈笑间取得元勋之位。母亲既善于教导儿子,儿子又能辅佐国君。教导儿子成为大器,辅佐国君有诸多好名声。所以在东晋那个时代,成为高大的忠孝之门。那荒芜的坟墓还在,千年都不会泯灭沉沦。我行走在新淦县,见到它泪水沾满了巾帕。有像陶母的人,却没能报答她操劳之恩。一旦分别万里,这种心意如何能表达呢。咬着手指抬头看月亮,抚摸胸口望着云。接触到这些自然相互感动,何时又能再次殷勤呢。将会穿着五彩衣服,在萱堂春天里嬉戏。陶侃运甓的事已经久远,读书台还依然存在。江山有着千古的意蕴,风物美得数家村。功业在当时很兴盛,声名被后世尊崇。到现在经历了几次兴衰,登高眺望已经忘记言语。

赏析

这首诗围绕陶母墓和陶侃读书台展开,表现了对陶母贤德和陶侃才华及功绩的赞美与敬仰。诗中通过对比突出了母子二人的优秀,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成就和品德的重要性。同时,诗人借对陶母墓等的感慨,抒发自己对亲情、恩情的思考以及未能报答母亲之恩的遗憾,情感真挚深沉。诗中还描绘了江山村落的景色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使诗歌在抒情的同时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和时空感。整体语言古朴典雅,意境深远。

黎贞

明广东新会人,字彦晦,号陶陶生、秫坡。元末从孙蕡学。为人坦荡不羁,以诗酒自放。洪武初,署本县训导。坐事戍辽东。时孙蕡亦戍辽东,坐蓝玉党被杀,为敛葬之。历十八年,放还。卒年五十九。有《秫坡集》、《古今一览》。 ► 3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