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郑侠流民图

· 鲁铎
旱风吹沙天地昏,扶携塞道离乡村。身无完衣腹无食,病羸愁苦难具论。 老人状何似,头先于步足。无气手中杖与臂,相如同行半作沟。 中弃小儿何忍看,肩挑襁负啼声干。父怜母惜留不得,持标自售双眉攒。 试看担头何所有,麻总麦麸不盈缶。道旁采掇力无任,草根木实连尘垢。 于中况复婴锁械,负瓦揭木行且卖。形容已槁臀负疮,还庆未了征输债。 千愁万恨具物色,不待有言皆暴白。熙宁何缘一至斯,主行新法王安石。 当年此图谁所为,监门郑侠心忧时。疏奏閤门不肯纳,马递径上银台司。 疏言大略经圣眼,四方此类知何限。但除弊政行臣言,十日不雨臣当斩。 熙宁天子寝不寐,罢除新法回天意。宁知护法有善神,帝前环泣奸仍遂。 同时有图常献捷,嬴输事往图随灭。此图世远迹愈新,长使忠良肝胆热。 我因披图间比量,唐宗王会空夸张。愿将此图继无逸,重模图本陈吾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羸(léi):瘦弱。
  • 襁负:用襁褓背负幼儿。“襁”,(qiǎng),背负婴儿用的宽带。
  • 采掇(duō):摘取,采集。
  • 缶(fǒu):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
  • 负瓦揭木:背着瓦片,揭取木材。
  • 槁(gǎo):干枯。
  • 熙宁: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王安石变法主要在这一时期。

翻译

干旱的风刮起,沙子飞扬,天地间一片昏暗,人们相互扶持着,堵塞在道路上,离开乡村。他们身上没有完整的衣服,肚子里没有食物,病弱愁苦的艰难状况难以详细诉说。

老人的样子是什么样呢?头先于脚和步伐垂了下去。没有力气,手中的拐杖和手臂都一样无力,同行的人中有一半身体如同沟壑一般。

中途被抛弃的小孩子怎么忍心去看呢,肩膀上挑着背着幼儿,哭声也变得嘶哑了。父母怜惜却留不下孩子,拿着标志自己去售卖,双眉紧蹙。

看看担子头上有什么呢,麻线和麦麸装不满一小罐。在路边采摘也没有力气,草根和树木的果实都连着尘土和污垢。

当中还有人甚至带着枷锁,背着瓦片揭取木材,一边走一边卖。面容已经憔悴,臀部带着疮伤,还庆幸没有完成的赋税债务能够了结。

千愁万恨都在这些景象中,不用多说都能清楚地显现出来。熙宁年间为什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是因为主持推行新法的王安石。

当年这幅图是谁画的呢,是监门郑侠,他心怀忧虑当时的情况。奏疏送到閤门不被接纳,于是通过驿站直接送到银台司。

奏疏上大致的内容经过圣上的眼睛,四方像这样的情况知道有多少呢。只希望能废除弊政,施行我说的话,十天不下雨我愿意被斩首。

熙宁天子晚上睡不着觉,废除了新法以顺应天意。哪里知道维护法令也有好的神灵,在皇帝面前围绕哭泣,但奸臣仍然得逞。

同时有图画常常献上捷报,但胜利或失败的事情过去后,图画也随之消失了。这幅图虽然年代久远,但意义却更加新鲜,常常让忠良之人内心激动。

我因为打开这幅图加以比较思量,唐太宗的王会图显得空自夸张。希望能将这幅图继承《无逸》的精神,重新临摹图本呈献给吾皇。

赏析

这首诗以观郑侠的流民图为契机,描绘了百姓在灾荒和新法影响下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变法的质疑。诗中通过对老人、小儿等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流民们的困苦状况,如“身无完衣腹无食,病羸愁苦难具论”“中弃小儿何忍看,肩挑襁负啼声干”等,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艰难处境。同时,诗中也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变法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具有深刻的意义。作者通过对流民图的描述和对历史的反思,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废除弊政,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鲁铎

明湖广景陵人,字振之。弘治十五年进士。授编修。闭门自守,不妄交人。正德时,累擢南京国子监祭酒,寻改北。教士务实学而不专章句。以病归。嘉靖初,交荐不起。卒谥文恪。有《莲北集》、《东厢集》。 ► 1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