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黄生理夫
黄生将北征,停辀问予路。
答云致子知,胡乃更外慕。
纶也避席言,吾心有知觉。
南北又西东,岐径须咨度。
四方与多岐,良知孰带来。
所以贵问学,聪明乃日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停辀(tíng zhōu):停下车驾。
- 致子知:传达给你知识。
- 纶:人名,可能指黄生的朋友或同辈。
-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尊敬。
- 知觉:感知和理解。
- 岐径:分叉的道路,比喻选择或决策。
- 咨度:询问和衡量。
- 四方:指四面八方,泛指各地。
- 多岐:多条分叉的路,比喻多种选择。
- 良知:天赋的道德观念。
- 问学:求学问道。
- 聪明:智慧和理解力。
翻译
黄生即将北上远行,停下车驾来询问我前行的道路。 我回答说,我会传达给你知识,为何还要向外寻求呢? 纶也离开座位发言,他说他的心中有所感知和理解。 无论南北还是东西,面对分叉的道路,必须询问和衡量。 四面八方都有多条分叉的路,天赋的道德观念谁能带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学问道,这样智慧和理解力才会日益增长。
赏析
这首诗是湛若水对黄生北征前的赠言,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求学和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诗中,“致子知”体现了作者愿意传授知识的态度,而“四方与多岐”则描绘了人生道路的复杂性。最后,作者强调了“问学”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人的智慧和理解力才能得到提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登泗城北楼 》 —— [ 明 ] 湛若水
- 《 读冬官卢冠岩兴国生祠碑 》 —— [ 明 ] 湛若水
- 《 走笔送刑部谢主事少南改官北上 》 —— [ 明 ] 湛若水
- 《 赠彭鹤泉黄门汝寔考绩之京 》 —— [ 明 ] 湛若水
- 《 送刘仲德分教感恩 》 —— [ 明 ] 湛若水
- 《 答李鳌峰别驾二首 其一 答白云 》 —— [ 明 ] 湛若水
- 《 别后与赵元默言怀四首 》 —— [ 明 ] 湛若水
- 《 题陈郎主清别号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