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翁吟

· 林弼
野翁本儒士,颇有山水缘。 葛巾石壁挂,藜杖春云穿。 文章不自炫,质实全其天。 深嗟流俗人,二氏习已坚。 亲死不土葬,焚尸骨已捐。 野翁泣为言,五避礼所先。 焚弃固足罪,拘忌亦可怜。 流俗闻此语,涕泗皆潸涟。 纯孝能锡类,人心本同然。 彼哉浊世人,心迹与书悬。 高价售名誉,捷径媒宠权。 谆谆教孝义,野翁真世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野翁(yěwēng):指隐居在野外的老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葛巾(gě jīn):用葛布制成的头巾
藜杖(lí zhàng):用藜草做成的拐杖
二氏(èr shì):指孔子和孟子
五避礼(wǔ bì lǐ):指不参加五种礼仪,即不参加封建礼教
焚弃(fén qì):焚烧抛弃
拘忌(jū jì):指受拘束和忌讳
涕泗(tì sì):眼泪和鼻涕
潸涟(shān lián):形容眼泪汪汪的样子

翻译

野外的老人本是一位儒士,与山水有着深厚的缘分。他头戴葛布头巾,手扶藜草拐杖穿行在春天的云雾之中。他的文章不自吹自擂,实质上完全符合天道。他深深叹息于现今俗世之人,孔孟二子的教诲已经根深蒂固。他亲人去世不埋葬于土地,而是焚烧尸体骨灰已经舍弃。野外的老人哭泣着说,避开封建礼教的规矩是他的首要原则。他坚持焚烧抛弃尸体固然有罪,但受拘束和忌讳也是可怜之事。俗世之人听闻这番言语,眼泪和鼻涕一起流淌。真正的孝顺能够得到同类的回报,人心本来就是相通的。那些生活在混乱世道中的人,内心和行为都是虚伪的。他们高价出售名誉,走捷径谋取权势和宠幸。而真诚地教导孝道的野外老人才是真正的世间贤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野外老人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真诚孝道的赞美。野外老人虽然远离尘世,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真诚的情感。他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原则,对于虚伪和权谋持有批判的态度。整首诗以野外老人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对其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描绘,反衬出当时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同时也表达了对真诚和孝道的向往和赞美。

林弼

明福建龙溪人,初名唐臣,字元凯。元顺帝至正进士。工文词。入明,与修《元史》,授吏部主事,官至登州知府。 ► 4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