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有长句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海马大夫:指马总,时任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南海(今广州)。
  • 旄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
  • 百越南溟:指南海地区,古称百越之地。
  • 绛纱:指讲学的地方。
  • 六艺: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 青绶:系官印的青色丝带,象征官职。
  • 亚三台:三台,指三公,古代最高的官职。亚三台,即接近三公的高官。
  • 长鲸息:比喻海上的风浪平静。
  • 宝舶:载有珍宝的船只,指商船。
  • 楚氛:指战乱或不安定的气氛。
  • 旌旆:旗帜。
  • 云雷:比喻战乱。

翻译

汉家的使节交付给了雄才大略的人,统领着南海这片遥远的边疆。 身处于讲学之地传授着六艺,腰间悬挂着象征高官的青色丝带。 海面上的波浪平静,巨大的鲸鱼也停止了游动,阳光下,众多的商船缓缓驶来。 听说楚地的战乱还未平息,最终需要用旗帜和军队来扫除那里的战乱。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对南海马大夫的赞颂与期望之作。诗中,刘禹锡赞美了马总的才干和地位,将其比作汉家的使节,统领着遥远的南海地区。通过“绛纱传六艺”和“腰悬青绶亚三台”描绘了马总的学识和官职。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意着和平与繁荣。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平定战乱的期望,希望马总能够带领军队扫除战乱,恢复楚地的和平。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也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