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石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南畔:南边。
- 直鹰窝:直接面对鹰的巢穴,形容地势险峻。
- 葆塞:指边塞要地。
- 纷称:纷纷传说。
- 毳幕:毡帐,指边塞游牧民族的住所。
- 一柱天擎:形容白塔高耸入云,如擎天一柱。
- 两庭山界:指两边的山脉界限。
- 红螺:一种贝壳,此处可能指山脉的颜色或形状。
- 平芜:平坦的草地。
- 尘向巢车:尘土飞扬,指向巢车(古代战车)的方向。
- 小队风随:小队人马随风而行。
- 探骑:侦察的骑兵。
- 王少傅:指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曾任少傅。
- 暮年抚市:晚年巡视市场。
- 辽河:河流名,位于中国东北。
翻译
石门南边直对着鹰的巢穴,边塞之地纷纷传说毡帐众多。 一座白塔高耸如擎天一柱,两边的山脉界限如同红螺般拥抱着。 平坦的草地上尘土飞扬,指向战车的方向,小队人马随风而行,侦察的骑兵经过。 王守仁少傅晚年巡视市场,辛苦地行走在辽河边。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军旅生活的艰辛。通过“石门”、“直鹰窝”、“葆塞”等词语,勾勒出了边塞的险峻与辽阔。白塔高耸、山脉界限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壮美。后两句则通过尘土飞扬、小队风随的描写,传达了军旅生活的紧张与忙碌。最后提到王守仁少傅的暮年巡视,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

孙承宗
明高阳人,字稚绳,号恺阳。为诸生时,教读边郡,喜从老兵究问险要阨塞。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中允。历谕德、洗马。熹宗即位,充讲官。朝臣推为兵部侍郎,主辽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不许。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乃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承宗自请督师,既至,汰逃将,遣疲兵,用马世龙等为将;又从袁崇焕请,筑宁远等城,令崇焕守之。在关四年,凡修复城堡数十,练兵十一万,开屯五千顷,遣将戍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拓地四百里。三年,为魏忠贤党所谗,乞归。崇祯二年,后金兵陷畿辅州县多处,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复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归咎承宗筑城之计,引疾归。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阳,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环死。子孙多人皆战死。福王时谥文忠。有《高阳集》。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