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叔明墨竹为郑叔度赋

吴下王蒙艺且文,吴兴赵公之外孙。黄尘飘荡今白发,典刑远矣风流存。 华亭朱芾称善画,每观蒙画必叹诧。谓言妙处逼古人,世俗相传倍增价。 昔年夜到南屏山,高堂素壁五月寒。壁间举目见修竹,烟雨冥漠蛟龙蟠。 呼童秉烛久不寐,细看醉墨王蒙字。固知蒙也好天趣,画师岂解知其意。 分枝缀叶人所知,要外枝叶求神奇。天机贵足不贵似,此事不可传诸师。 麟溪郑君好奇士,爱画犹能赏其趣。呜呼!世间作者非不多,郑君甚少可奈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吴下:指吴地,今江苏一带。
  • 王蒙:明代画家,字叔明。
  • 吴兴赵公:指赵孟頫,元代著名书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 外孙:女儿的儿子。
  • 典刑:典范,榜样。
  • 风流:指才华横溢,风度翩翩。
  • 华亭朱芾: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朱芾,明代画家。
  • 南屏山: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山。
  • 蛟龙蟠:蛟龙盘曲,形容竹子形态生动。
  • 秉烛:手持蜡烛。
  • 天趣:自然之趣,指艺术作品中的自然韵味。
  • 麟溪郑君:指郑叔度,麟溪(今浙江金华)人。
  • 好奇士:指对艺术有独特鉴赏力的人。

翻译

吴地的王蒙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文才出众,他是吴兴赵公的外孙。如今他白发苍苍,四处漂泊,但他的典范和风流依旧留存。华亭的朱芾也是一位擅长绘画的大师,每次看到王蒙的画作都会赞叹不已。他说王蒙的画作几乎可以媲美古人,因此在世间流传,价值倍增。

曾经有一夜,我来到南屏山,站在高大的厅堂中,面对着素白的墙壁,感受到了五月的寒意。抬头望去,只见墙上挂着一幅修长的竹子画,烟雨朦胧中,竹子仿佛蛟龙般盘曲。我叫来童仆,手持蜡烛,久久不能入睡,仔细观赏着王蒙醉后的墨迹。我深知王蒙追求的是自然之趣,而那些画师又怎能理解他的心意呢?

人们通常只关注画中的枝叶细节,却不知道真正的神奇在于超越这些细节。艺术的天机贵在自然而不在形似,这一点是无法通过传授学到的。麟溪的郑君是一位对艺术有独特鉴赏力的奇士,他喜爱王蒙的画,并能欣赏其中的趣味。唉!世间虽然有很多画家,但像郑君这样少见的人,我们又能如何呢?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明代画家王蒙的艺术才华和独特风格,通过对比王蒙与世俗画师的差异,强调了艺术创作中自然之趣的重要性。诗中还提到了华亭朱芾对王蒙画作的高度评价,以及作者对王蒙画作的深刻感受和理解。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郑叔度这样能欣赏王蒙画作的知音的珍视,感慨于世间真正懂得艺术的人之稀少。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方孝孺

方孝孺

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尽得其学。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汉中府教授,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建文帝即位,召为侍讲学士。修《太祖实录》,为总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称效法周公辅成王,召使起草诏书。孝孺怒问“成王安在?”并掷笔于地,坚不奉命。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弟子十族数百人受牵连被杀。有《逊志斋集》。 ► 4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