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诗八首
饮马长城窟,窟中水无多。秋风动百草,水面亦生波。
长城备外侮,室内起干戈。非关绝地脉,乃是伤人和。
不见丰水上,灵台郁嵯峨。前有《大雅》诗,后有秦民歌。
锸涂得苦水,流毒如江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饮马长城窟:指在长城下的水坑中给马饮水。
- 窟中水无多:水坑中的水不多。
- 秋风动百草:秋风吹动着各种草。
- 水面亦生波:水面也起了波浪。
- 长城备外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来的侵略。
- 室内起干戈:指内部发生了战争。
- 非关绝地脉:并不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
- 乃是伤人和:而是因为伤害了人们的和谐。
- 不见丰水上:看不到丰水(河流名)的水。
- 灵台郁嵯峨:灵台(古代祭祀的地方)高耸。
- 前有《大雅》诗:前面有《大雅》这样的诗篇。
- 后有秦民歌:后面有秦地的民歌。
- 锸涂得苦水:用锹挖出的水是苦的。
- 流毒如江河:比喻毒害像江河一样广泛流传。
翻译
在长城下的水坑中给马饮水,水坑中的水并不多。秋风吹动着各种草,水面也起了波浪。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来的侵略,但内部却发生了战争。这并不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而是因为伤害了人们的和谐。看不到丰水的水,只见到高耸的灵台。前面有《大雅》这样的诗篇,后面有秦地的民歌。用锹挖出的水是苦的,比喻毒害像江河一样广泛流传。
赏析
这首诗通过长城下的水坑和秋风中的百草,隐喻了国家的内外困境。长城虽能防御外敌,但内部的不和与战争才是真正的伤害。诗中提到的“灵台”和“大雅诗”与“秦民歌”形成对比,前者代表高雅的文化传统,后者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最后,“锸涂得苦水,流毒如江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方孝孺
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尽得其学。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汉中府教授,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建文帝即位,召为侍讲学士。修《太祖实录》,为总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称效法周公辅成王,召使起草诏书。孝孺怒问“成王安在?”并掷笔于地,坚不奉命。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弟子十族数百人受牵连被杀。有《逊志斋集》。
► 417篇诗文
方孝孺的其他作品
- 《 遣病 其五 》 —— [ 明 ] 方孝孺
-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 其十三 》 —— [ 明 ] 方孝孺
- 《 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其三 》 —— [ 明 ] 方孝孺
- 《 牧牛图 》 —— [ 明 ] 方孝孺
- 《 侍世子奉献蜀王十首 其五 》 —— [ 明 ] 方孝孺
- 《 承宜隐友兄同还精舍赋短律五首为别 其三 》 —— [ 明 ] 方孝孺
- 《 病中除夕 其二 》 —— [ 明 ] 方孝孺
- 《 偶尔遣意奉呈同学诸君子及示叔贞秀才 》 —— [ 明 ] 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