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独坐复倒用酒醒感怀韵东陈绣衣

· 于谦
冠中白发映朝簪,马首关山北又南。 鱼雁乡书淹岁月,莼鲈归兴动江潭。 堂堂宦业鹏程远,碌碌浮生蚁战酣。 烟寺昏钟犹在耳,鸡声已报五更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冠中白发:指头戴官帽时露出的白发。
  • 朝簪:官员上朝时所戴的簪子。
  • 鱼雁乡书:比喻家书或远方来信。
  • 莼鲈归兴:指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归隐的向往。莼鲈,指莼菜和鲈鱼,常用来象征家乡风味。
  • 江潭:江边。
  • 宦业:官场生涯。
  • 鹏程远:比喻前程远大。
  • 碌碌浮生:形容人生平庸无为。
  • 蚁战酣:比喻官场斗争激烈,像蚂蚁战斗一样。
  • 烟寺昏钟:指寺庙中的钟声,在烟雾中显得朦胧。
  • 五更三:指凌晨三点,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翻译

头戴官帽的白发在朝簪中映出,我骑马北行又南行,穿越关山。家书如鱼雁般淹没在岁月的流逝中,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归隐的向往在江边涌动。官场生涯堂堂正正,前程似鹏鸟飞翔般远大,而我这平庸无为的一生,却像蚂蚁战斗一样激烈。寺庙中的昏钟声在耳边回响,而鸡鸣已报凌晨三点。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于谦在秋夜独坐时的深沉感慨。诗中,“冠中白发”与“朝簪”相映,凸显了岁月的流逝和官场的沧桑。通过“鱼雁乡书”和“莼鲈归兴”,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后两句以“鹏程远”和“蚁战酣”对比,既展现了官场的辉煌与激烈,也暗含了对浮生碌碌的无奈与自嘲。结尾的“烟寺昏钟”与“鸡声已报五更三”则营造了一种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哀愁氛围。

于谦

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 438篇诗文

于谦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