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集李公詹别署

瀛洲官阁帝城东,一望燕山感慨同。 易水寒生人别处,渔阳秋在雁声中。 胡笳怨彻长榆月,画角吹残落木风。 我自感君歌出塞,相过非为菊花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瀛洲:神话中的仙山,这里指李公詹的别署。
  • 官阁:官署。
  • 帝城:京城。
  • 燕山:山脉名,位于今河北省北部。
  • 易水: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西部。
  • 渔阳:古地名,今河北省蓟县一带。
  • 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于笛子。
  • 怨彻:怨恨至极。
  • 长榆:榆树的一种,这里泛指树木。
  • 画角:古代军乐器,形似喇叭,用以发号施令或奏军乐。
  • 落木风:秋风,因秋风常吹落树叶而得名。
  • 歌出塞:指出征或远行的歌曲。
  • 相过:相访。
  • 非为:不是为了。

翻译

在帝城东边的瀛洲官阁,我一眼望去,燕山的景色让我感慨万千,与你的心情相同。易水寒冷,是人们离别的地方;渔阳的秋天,在雁声中显得格外凄凉。胡笳的哀怨声穿透了长榆树上的月光,画角的悲鸣在秋风中吹落了树叶。我之所以感慨,是因为你的歌声让我想起了出塞的情景,我来拜访你,并不是为了赏菊花。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日帝城东的景色,通过易水、渔阳、胡笳、画角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边塞秋日的凄凉氛围。诗中“胡笳怨彻长榆月,画角吹残落木风”一句,巧妙地将音乐与自然景色结合,表达了深沉的哀愁和离别的感慨。结尾“相过非为菊花丛”则透露出诗人访友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为赏花,而是为了与友人共感边塞的哀愁。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辽阔,展现了明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李云龙

李云龙,字烟客。番禺人。少补诸生,负奇气,一时名士多严事之。绌于遇,以赀游国学,卒无成。走塞上,客东莞袁崇焕所。时崇焕总制三边,威名大震,云龙在幕参其谋。既而崇焕死,遂为僧,称二严和尚。明亡,不知所终。著有《雁水堂集》、《啸楼前后集》、《遗稿》、《别稿》行世。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二、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李云龙诗,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手抄本《啸楼诗集》为底本,参校以广东省地方文献馆民国铅印本《啸楼集》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 ► 7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