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权尚书南海

· 王建
七郡双旌贵,人皆不忆回。 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 敕设熏炉出,蛮辞咒节开。 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 白氎家家织,红蕉处处栽。 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七郡:指岭南地区的七个郡。
  • 双旌:古代高级官员出行的仪仗,这里指郑权尚书的官职显赫。
  • 戍头:边防的营地。
  • 龙脑:一种香料,这里指珍贵的商品。
  • 关口:边境的检查站。
  • 象牙:珍贵的商品。
  • 敕设:皇帝的命令设置。
  • 熏炉:用于熏香的炉子。
  • 蛮辞: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
  • 咒节:可能是指某种仪式或节日。
  • 市喧:市场喧闹。
  • 山贼:山中的盗贼。
  • 金贱:指黄金价格低廉。
  • 海船:从海外来的船只。
  • 白氎:一种细棉布。
  • 红蕉:红色的芭蕉。
  • 身报国:以身许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望乡台:古代用来望远的台子,这里指思乡之情。

翻译

七郡之地,双旌飘扬,彰显着郑权尚书的尊贵,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归乡。边防的营地上,龙脑香料铺陈,关口处堆满了象牙。皇帝的命令下,熏香炉被设立,蛮族的语言中,咒节仪式开启。市场喧闹,因为山贼被破,黄金价格低廉,海船带来了财富。家家户户都在织造白氎,处处可见红蕉的栽种。既然已经决心以身报国,就不要再登上望乡台,思念故乡了。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郑权尚书前往南海任职的盛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诗中通过“七郡双旌”、“龙脑铺”、“象牙堆”等意象,展现了尚书的尊贵和南海的富饶。同时,通过“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等句,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最后,诗人以“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作结,强调了尚书以国为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既表达了对尚书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王建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