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官游招隐寺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
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
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馀,能救诸有苦。
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
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永明世:指南朝宋永明年间,佛教兴盛时期。
- 龙宫:佛教中指龙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比喻深邃幽静之处。
- 幽泉:深邃的泉水。
- 应真:指得道的高僧。
- 锡杖:僧人所持的手杖,杖头有锡环,行走时振动发出声响。
- 诸有苦:指世间的一切苦难。
- 道场鼓:指佛教道场中的鼓声,象征佛法的声音。
- 真如: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性。
- 僚友:同僚朋友。
翻译
山中的馆舍已经空无一人,青萝随着风雨变换。 自从永明年间以来,月亮似乎从龙宫中吐露出来。 在这里凿井,泉水幽深,白云依旧,古今如一。 得道的高僧静坐于松柏之间,锡杖挂在窗户上。 他说自己已七十多岁,能救渡世间的一切苦难。 他指向岩石上的树花,仿佛能听到道场的鼓声。 金色的身体终将坏灭,真如的本性无人能主宰。 同僚朋友们心意相通,但那清澈的光辉谁能真正拥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招隐寺的静谧与僧侣的修行生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人生真谛的深刻感悟。诗中“山馆人已空”与“青萝换风雨”形成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后文通过高僧的形象和言行,传达了佛教的救世思想和对生命本质的探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王昌龄诗歌的深邃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