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别为丘长孺

哀哀一孤鸿,飞急向东逝。 伤哉金石交,三载乃相遇。 相遇能几何,一见不复双。 子尚滞西陵,我遂往銮江。 銮江不忍别,复有摄山行。 摄山不忍别,逐子至冶城。 冶城不忍别,十日淹江头。 饮子清泠酒,卧子木兰舟。 酸心一夜风,举目三千路。 别矣可奈何,含泪入城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孤鸿:孤单的鸿雁,比喻孤独的旅人。
  • 金石交:比喻坚固的友情。
  • 西陵:地名,此处指丘长孺所在的地方。
  • 銮江:地名,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 摄山:地名,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
  • 冶城:地名,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 清泠酒:清凉的酒。
  • 木兰舟:用木兰树制作的船,泛指精美的船。

翻译

哀伤的孤鸿,急速向东飞去。 多么悲伤,坚固的友情,三年才得一遇。 相遇又能多久,一见之后不再成双。 你仍滞留在西陵,我已前往銮江。 在銮江不忍分别,又有了摄山的行程。 在摄山不忍分别,追随你到了冶城。 在冶城不忍分别,十日留在江头。 与你共饮清凉的酒,同卧木兰舟中。 一夜风声带着心酸,抬头已是三千里的路程。 分别了,又能如何,含着泪水进入城中。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丘长孺的深切不舍和离别的痛苦。诗中通过“孤鸿”、“金石交”等意象,描绘了诗人孤独的旅程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的行程从西陵到銮江,再到摄山和冶城,每一次停留都充满了不舍,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最后,诗人在江头与友人共饮、共卧,一夜风声和远方的路程,都加深了离别的哀愁。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无限留恋和对离别的不舍。

袁中道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 1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