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泪

风袭帘帷炬色寒,鲛珠错落泻银盘。 红绡半湿金莲吐,紫焰微销玉箸残。 传蜡汉宫春厌浥,绝缨楚馆夜阑干。 须知归院承恩日,涓滴还将雨露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烛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蜡油,比喻为烛的泪水。
  • 申时行:明代文学家。
  • 风袭帘帷:风穿透帘幕。
  • 炬色寒:烛光显得冷清。
  • 鲛珠:传说中鲛人所泣之珠,此处比喻烛泪。
  • 错落:不规则地散布。
  • 泻银盘:像银盘中的水一样倾泻。
  • 红绡:红色的薄绸,此处形容烛光的颜色。
  • 金莲:指烛台,因其形状似莲花。
  • 紫焰:紫色的火焰,形容烛火。
  • 玉箸:玉制的筷子,此处比喻烛芯。
  • 传蜡:传递蜡烛。
  • 汉宫:汉代的宫殿。
  • 春厌浥:春天潮湿。
  • 绝缨:断绝的缨络,指烛芯燃尽。
  • 楚馆:楚地的馆舍。
  • 夜阑干:夜深人静。
  • 归院:回到宫院。
  • 承恩:受到恩宠。
  • 涓滴:微小的水滴,此处比喻烛泪。
  • 雨露:比喻恩泽。

翻译

风穿透帘幕,烛光显得冷清,烛泪如鲛人所泣的珠子,不规则地滴落在银盘上。 烛光半湿,像红色的薄绸,金莲般的烛台吐出烛芯,紫色的火焰中,玉箸般的烛芯渐渐燃尽。 在汉宫中传递蜡烛,春天的潮湿让人感到厌烦,楚馆中夜深人静,烛芯燃尽,断绝了缨络。 要知道回到宫院受到恩宠的日子,即使是微小的烛泪,也要像雨露一样珍惜。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烛泪的形象,隐喻了宫廷生活的寂寞与恩宠的珍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鲛珠”、“金莲”、“玉箸”等,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同时,通过对烛光、烛泪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深刻感受,以及对恩宠的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明代宫廷诗的独特魅力。

申时行

申时行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林居士。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修撰。历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字受知于张居正,为人温和不立异。万历六年以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卒,张四维为首辅。十一年,四维以丁忧归,时行为首辅,务为宽大,罢张居正所行考成法。李三才等以论及时行事贬官,后乃稍擢其官,世因此称之。然每承帝意,不能大有建立。人称太平宰相。屡请神宗立太子,而于众官指斥郑贵妃,则嫌其“激扰”。因为言官所攻,求罢而归。加至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卒谥文定。文藻婉丽,朝中无人能及。有《赐闲堂集》。 ► 8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