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东面莲花形
玉并十丈花,欺我亦已久。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
果是莲峰望或开,记者之辞又为缪。传闻不足信,托意不足凭。
窊隆偶尔如花形,便谓此山缘此名。我来觅胜胜已盈,谁真谁伪何须征。
世间图谋多耳听,未如吾眼真搜冥。我诗通我怀,不为稽考作。
且看鳞动众山来,化作笙钟满林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并:指莲花。
- 欺我:欺骗我。
- 巅池:山顶的池塘。
- 千叶莲:指多瓣的莲花。
- 记者之辞:记录者的言辞。
- 缪:错误。
- 托意:寄托的意思。
- 窊隆:高低不平。
- 觅胜:寻找美景。
- 盈:充满。
- 稽考:考证。
- 鳞动:形容山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 笙钟:古代乐器,这里比喻山间的声音。
- 壑:山谷。
翻译
西峰东面的莲花形状, 十丈高的莲花,已经欺骗我很久了。 山顶的池塘里,寻找千叶莲又有什么呢? 如果真的是莲峰,那么记录者的言辞又是错误的。 传闻不足以相信,寄托的意思也不足以凭据。 高低不平偶尔像花形,便认为这座山因此得名。 我来寻找美景,美景已经充满,谁真谁伪何须考证。 世间图谋多听耳,不如我眼真搜寻幽深。 我的诗表达我的情怀,不为考证而作。 且看山峰连绵起伏,化作笙钟之声充满林间山谷。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西峰莲花形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传闻和记录的怀疑态度,强调了亲眼所见的重要性。诗中,“玉并十丈花”与“巅池千叶莲”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真实美景的追求。最后,通过“鳞动众山来,化作笙钟满林壑”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山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之声,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