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古代有禁火三日的习俗,因此称为寒食。
- 雨花台:位于今南京市,是一处历史名胜。
- 冉冉:慢慢地,渐渐地。
- 春明:春天的阳光。
- 客杯:指在外的饮酒。
- 南北天涯:指无论南北,都是遥远的地方。
- 萍水:比喻偶然相遇,如同水面上的浮萍随波逐流。
- 阴晴风日:指天气的变化。
- 柳烟:柳树在雾气中的景象,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
- 高斋:高雅的书房或居所。
- 罗雀:用网捕捉鸟雀,此处形容门庭冷落。
- 双扉:两扇门。
- 塞上:边塞地区。
- 鸣笳:吹响笳(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军中或边塞。
- 万骑:形容军队众多。
- 凭槛:靠着栏杆。
- 清吟:清雅的吟咏。
- 天莫莫:天空昏暗不明。
- 行藏:行踪,出处。
- 飘泊:漂泊不定。
- 野云:野外的云,比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翻译
去年寒食节时,我在雨花台,春光明媚中又在外饮酒。无论南北,都是遥远的地方,偶然相遇如同水面上的浮萍;天气变化中,柳树在雾气中展现出春天的景色。高雅的书房门庭冷落,两扇门静静地关闭;边塞地区,笳声响起,众多骑兵回返。我靠着栏杆,清雅地吟咏,天空昏暗不明,我的行踪漂泊不定,如同野外的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感慨与思绪。通过对去年寒食节与今年清明节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与人生漂泊的哀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雨花台”、“柳烟”、“罗雀双扉”等,营造出一种淡雅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结尾的“行藏飘泊野云催”更是深化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属感的渴望,以及对无常人生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