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梅刑部郎彦常

· 史鉴
圣朝虽致治,庶事未尽康。 江南多苦雨,江北多愆阳。 遗民日啼饥,已空糟与糠。 救荒岂无政,何能补流亡。 秋高胡马肥,征师守边疆。 行者犯锋镝,居者供糇粮。 遣使出监护,冠盖恒相望。 未闻奏捷功,声势徒张皇。 君昔在郎署,明刑凛秋霜。 仁声久洋溢,远追于与张。 愿弘济时具,拯斯昏垫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愆阳:过多的阳光,指干旱。
  • 糟与糠:指粗糙的食物,比喻生活贫困。
  • 流亡:因灾害或战乱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
  • 锋镝:锋利的箭头,指战争。
  • 糇粮:干粮,指军粮。
  • 监护:监督和保护。
  • 张皇:夸张,虚张声势。
  • 郎署:古代官署名,指官员的工作地点。
  • 明刑:公正的法律。
  • 秋霜:比喻严厉。
  • 仁声:仁爱的名声。
  • 于与张:指古代的贤臣于公和张良。
  • 昏垫:指陷入困境的人民。

翻译

尽管我们的圣朝已经达到了治理的顶峰,但许多事情仍未完全安康。江南地区经常遭受苦雨的困扰,而江北则饱受干旱之苦。那些被遗弃的百姓每天都在饥饿中哭泣,他们已经吃光了所有的糟糠。虽然有救荒的政策,但如何能弥补那些流离失所的人呢?秋天到来,胡人的马匹肥壮,我们的军队必须守卫边疆。出征的士兵面临着战争的危险,而留在家乡的人则要供应军粮。派遣的使者不断外出监督,官员们的冠盖络绎不绝。然而,我们并未听到任何胜利的消息,只是徒劳地虚张声势。

您过去在郎署工作时,以公正的法律如同秋霜般严厉。您的仁爱之声早已远扬,甚至可以与古代的贤臣于公和张良相提并论。愿您能发挥您的才能,拯救这些陷入困境的人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时期的社会现状,通过江南苦雨、江北干旱的自然灾害,以及战争带来的苦难,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困境。诗中,作者对梅刑部郎彦常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以其公正和仁爱,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史鉴

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明古,号西村。于书无所不读,尤熟于史。论千载事,历历如见。对时事及时人言论,得于闻见者,勤于笔录。文章纪事有法。诗学魏晋。弘治、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有《西村集》。 ► 5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