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寅: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具体对应公历年份需根据历史背景推算。
- 琴川:常熟的别称,因其境内有琴湖而得名。
- 粼粼(lín lín):形容水波清澈、闪烁的样子。
- 乌目:常熟的另一别称,因城内有乌目山而得名。
- 惨淡:形容景象或气氛凄凉、暗淡。
- 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墙上的齿状矮墙,用于防御和掩护。
- 戎衣:军装,这里指士兵。
- 戍尘:守卫边疆时扬起的尘土,这里象征战争。
- 堰泾: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常熟附近的一条河流或堤坝。
- 依依:形容柳树枝条柔软下垂,随风摇曳的样子。
翻译
夕阳下的琴川水面波光粼粼,回首往事,已是十二年后的重游。 山色依旧,仿佛乌目山的旧貌,风烟中透出凄凉,白发又添新痕。 城墙上雉堞森严,守卫着城池,满城士兵穿着戎装,感慨着戍边的尘埃。 唯有堰泾堤上的柳树,柔软地垂在水边,仿佛在迎接过往的行人。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重游常熟时的深情。诗中,“琴川落日水粼粼”一句,既展现了琴川的美丽景色,又暗含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后文通过对山色、风烟、雉堞、戎衣等意象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变迁和战乱频仍的感慨。结尾处,“堰泾堤上柳”的依依之态,不仅增添了诗意的柔美,也象征着诗人对故地的深情和不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