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除夕

纷纷祀灶与禳田,共送残年祝有年。 零雨一冬无半寸,浊流五斗直三钱。 黄金尽地难充贡,白骨如山尚戍边。 怪杀虚堂儿女辈,邀人守岁恼人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祀灶:祭灶神。
  • 禳田:祈求农作物丰收。
  • 残年:岁末,一年将尽之时。
  • 有年:丰收之年。
  • 零雨:细雨,这里指雨水稀少。
  • 浊流:浑浊的水流,这里指河水。
  • 充贡:充作贡品。
  • 戍边:守卫边疆。
  • 怪杀:非常奇怪。
  • 虚堂:空荡的厅堂。
  • 守岁:除夕夜守夜,迎接新年。

翻译

在庚子年的除夕,人们纷纷祭拜灶神和祈求田地丰收,共同送别这即将结束的一年,祈愿来年是个丰收的好年。整个冬天几乎没有雨水,只有半寸的零星细雨,而浑浊的河水五斗只值三钱。尽管黄金遍地,却难以充作贡品,而白骨堆积如山,仍在守卫边疆。非常奇怪的是,空荡的厅堂里,儿女们邀请人们守岁,却反而打扰了人们的睡眠。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庚子年除夕的景象,通过对比丰收的祈愿与现实的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诗中“零雨一冬无半寸,浊流五斗直三钱”形象地描绘了旱灾和水灾的双重打击,而“黄金尽地难充贡,白骨如山尚戍边”则深刻揭示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和边疆的战争牺牲。结尾的“怪杀虚堂儿女辈,邀人守岁恼人眠”则以一种讽刺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奈和批评。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进(一作江阴)人,移居苏州,字伯谷,号玉遮山人。十岁能诗,既长,名满吴会。吴门自文徵明后,风雅无定属,稚登尝及徵明门,遥接其风,擅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为同时代布衣诗人之佼佼者。闽粤人过苏州者,虽商贾亦必求见乞字。万历中征修国史,未上而史局罢。曾编散曲为《吴骚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吴郡丹青志》、《奕史》《吴社编》及《尊生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