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杨维立初入史馆

· 王鏊
东角门前十馆开,史家自昔总难才。 病容野客随行入,远喜诸公取次来。 气合每联朝食坐,事多长后午朝回。 扬雄识字今谁及,疑义须烦一一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
  • 杨维立: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史馆:古代负责编纂史书的机构。
  • 王鏊:明代文学家,本诗作者。
  • 东角门:史馆的入口。
  • 十馆:指史馆内的十个部门或区域。
  • 病容:因病而显得憔悴的面容。
  • 野客:指隐居或不拘礼节的人,这里诗人自指。
  • 诸公:对其他官员的尊称。
  • 取次:依次,陆续。
  • 气合:意气相投。
  • 朝食:早晨的餐食。
  • 午朝:午间的朝会。
  • 扬雄: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 识字:指学问、知识。
  • 疑义:有疑问的地方。
  • :裁决,解决。

翻译

在东角门前,史馆的十个部门敞开大门,自古以来,史家总是难得的英才。 我这因病而显得憔悴的隐士,随着同行的人进入,远远地欣喜看到各位官员陆续到来。 我们意气相投,常常一起坐下来享用早餐,事务繁多,常常要到午朝后才能回来。 扬雄那样的学识,如今谁能比得上?对于那些有疑问的地方,必须一一解决。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初入史馆的情景,表达了对史学工作的尊重和对同僚的友好情感。诗中“东角门前十馆开”一句,既展现了史馆的庄严与繁忙,也暗示了史学研究的广泛与深入。通过“病容野客”与“诸公取次来”的对比,诗人展现了自己与同僚们不同的身份与态度,但又在“气合每联朝食坐”中找到了共鸣与和谐。结尾提及扬雄,既表达了对学问的敬仰,也暗示了自己在史学研究中的决心与责任。

王鏊

王鏊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济之。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闭门读书,远避权势。本与外戚寿宁侯张峦有连,亦不相往来。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以忧去。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閤大学士,入阁时大权尽归刘瑾,鏊初开诚与言,偶见听纳,后瑾专横更甚,祸流搢绅,鏊不能救,乃辞官而去。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等。 ► 8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