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行赠王石沙侍御按闽

使君骢马双紫缨,绣衣晃晃初日明。 慨然别我向闽越,索我为歌武夷行。 武夷之山何嵚崟,青峦赤嶂双千寻。 连峰回合三十六,翠玉尅画芙蓉森。 我闻此中灵气聚,往往群仙下芝羽。 地脉似与三山通,终南王屋那能伍。 秦人初识武夷君,汉世曾传封禅文。 鸾车一去千岩暝,幔亭綵屋飞氤氲。 悬崖石室何年发,坐视人寰意超越。 明月时窥仙灶丹,流霞常护灵函骨。 丹成骨蜕故依然,瑶草琅玕满洞天。 樵客问津花落处,山人得道鹤归年。 吁嗟名境岂常遇,昔贤千载悲同趣。 谪仙天姥空梦游,昌黎华岳穷归步。 我亦曾修餐玉方,青城石髓谁能将。 吹笙浪拟追吾祖,执戟犹惭作汉郎。 羡君斯行真自得,而我犹怜阻南北。 何人还同赓棹歌,颓然不辨沧洲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嵚崟(qīn yín):山势高耸的样子。
  • 尅画(kè huà):刻画,描绘。
  • 芙蓉森:形容山峰如芙蓉般美丽,森林茂密。
  • 芝羽:指仙人。
  •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终南王屋:指终南山和王屋山,均为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 封禅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文书。
  • 幔亭綵屋:装饰华丽的亭子和房屋。
  •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 仙灶丹:仙人炼丹的炉灶。
  • 灵函骨:指仙人的遗骨或遗物。
  • 瑶草琅玕(láng gān):指仙境中的珍贵植物。
  • 樵客:砍柴的人。
  •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寻求途径或尝试某种事情。
  • 山人:隐居山中的人。
  • 得道:修炼成仙。
  • 鹤归年:指仙人或隐士的归隐之年。
  • 名境:著名的风景或地方。
  • 谪仙:被贬谪的仙人,这里指李白。
  • 天姥:山名,位于浙江省,李白有《梦游天姥吟留别》。
  • 昌黎华岳:指韩愈(字昌黎)曾游历华山。
  • 餐玉方:指修炼成仙的方法。
  • 青城石髓:指青城山的仙药。
  • 吹笙:指仙人吹笙,比喻修炼成仙。
  • 执戟:手持长戟,指做官。
  • 赓棹歌:继续划船唱歌。
  • 颓然:形容心情沮丧的样子。
  • 沧洲色:指仙境的景色。

翻译

使君骑着装饰有双紫缨的骢马,绣衣在初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他慨然与我告别,前往闽越之地,并请求我为他歌颂武夷山的行旅。武夷山是多么高耸险峻,青翠的山峦和红色的山峰高达千寻。连绵的山峰环绕三十六座,翠绿的山峰如画,森林茂密如芙蓉。我听说这里聚集了灵气,常有仙人降临。这里的地脉似乎与三座仙山相连,连终南山和王屋山都无法比拟。秦朝的人初次认识武夷君,汉朝时曾传有封禅文。仙人的鸾车一去,千岩变得昏暗,华丽的亭子和房屋中烟雾弥漫。悬崖上的石室不知何时建成,坐在这里可以俯瞰人间,心境超然。明月时常窥见仙人炼丹的炉灶,流霞常保护着仙人的遗骨。丹药炼成,仙人遗骨依旧,瑶草和琅玕遍布洞天。砍柴的人询问渡口,花已落尽,山中隐士得道,鹤归之年。唉,这样的名胜之地怎能常遇,昔日的贤人对此有着相同的感慨。李白梦游天姥山,空留梦痕,韩愈游历华山,最终归去。我也曾尝试修炼成仙的方法,但青城山的仙药无人能带来。我吹笙试图追随祖先,但仍感惭愧,未能成为汉朝的官员。羡慕你这次旅行真是自在,而我仍因南北阻隔而感到遗憾。有谁能与我一同继续划船唱歌,我颓然不知仙境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气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道教和仙境元素,如仙人、丹药、瑶草等,增强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超脱感。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对过去贤人的敬仰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立道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懋中,号尧衢。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有《具茨集诗文》。 ► 6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