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庄源所居后岭前壑古木清沼凝阴返映念居此三载行将舍去因赋一诗

物遇日屡迁,流止暂不遗。 浮云出丹巘,游鯈遵绿漪。 心知既无滞,躯质匪有期。 俯仰同久乍,令我奄宅兹。 修竹丛尚稚,冈桐荫每移。 云岫半明灭,霞嶂时参差。 坐闻春鸟鸣,亦睹秋叶离。 凌景延圆晖,迎寒却凉飔。 回首舜帝峰,濯足舂水湄。 芳草良未歇,佳期行可规。 行道昔已靡,槁木今何居。 俄顷已藉用,乘乘将焉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丹巘(yǎn):红色的山崖。
  • 游鯈(tiáo):游动的鱼。
  • 绿漪(yī):绿色的水波。
  • 无滞:没有阻碍。
  • 奄宅:指暂时居住的地方。
  • 云岫(xiù):云雾缭绕的山峰。
  • 霞嶂(zhàng):被朝霞或晚霞映照的山峰。
  • 凉飔(sī):凉风。
  • 濯足(zhuó):洗脚。
  • 舂水(chōng):水名,具体位置不详。
  • 槁木(gǎo):枯木。
  • 俄顷:片刻,一会儿。
  • 乘乘(chéng):形容时间流逝的样子。

翻译

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流动与静止只是暂时的。浮云从红色的山崖飘出,游鱼在绿色的水波中游动。我心知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身体也终将消逝。在这俯仰之间,我暂时居住在这里。修竹还显得稚嫩,山冈上的桐树阴影时常移动。云雾缭绕的山峰半隐半现,霞光映照的山峰参差不齐。坐着听春天的鸟鸣,也目睹秋天的树叶落下。迎着阳光延长影子,却抵挡不住凉风的侵袭。回首望向舜帝峰,洗脚在舂水边。芳草依然茂盛,美好的时光即将到来。过去的道路已经模糊,枯木现在何处?片刻之间,时间已经借用,我将何去何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西庄源所居的景色与心境。通过“浮云”、“游鯈”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万物变迁、时光流转的哲理。诗中“心知既无滞,躯质匪有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后文通过对四季变化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