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

· 王绂
林下萧然拔俗姿,难随花柳竞芳时。 秋深风雨邀谁听,岁晚冰霜只自知。 节带粉痕龙骨蜕,叶随清影凤毛披。 王猷去后高风远,世眼相看总未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然:形容清静冷落的样子。
  • 拔俗:超出凡俗,不同凡响。
  • 芳时:花开的时节,比喻美好的时光。
  • :邀请,这里指倾听。
  • 岁晚:年末,比喻晚年。
  • 冰霜:比喻坚贞的品格。
  • 粉痕:指竹子上的白色粉末。
  • 龙骨蜕:比喻竹子的节,像龙的骨骼蜕变。
  • 清影:清澈的影子,指竹影。
  • 凤毛披:比喻竹叶像凤凰的羽毛一样美丽。
  • 王猷:指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以爱竹著称。
  • 高风:高尚的风范。
  • 世眼:世俗的眼光。
  • 相看:相互看待。
  • 总未宜:总是不合适,不合时宜。

翻译

在林间显得格外清静冷落,拥有超凡脱俗的姿态,难以随着花柳一起在芳时竞艳。深秋的风雨声邀请谁来倾听,岁末的冰霜只有自己知道。竹节带着粉痕,如同龙骨蜕变,竹叶随着清澈的影子,像凤凰羽毛一样披散。自从王羲之离去后,他那高尚的风范已远去,世俗的眼光总是看不懂这竹子的美。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竹子在不同季节中的景象,表达了竹子超凡脱俗、坚贞不屈的品质。诗中“秋深风雨邀谁听,岁晚冰霜只自知”一句,既展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也隐喻了诗人自身的孤高与坚持。末句“王猷去后高风远,世眼相看总未宜”则进一步以王羲之的高风亮节来比喻竹子的品格,同时批判了世俗眼光的浅薄。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竹子的精神风貌和诗人的审美情趣。

王绂

王绂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孟端,号友石生,以隐居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自少志气高发,北游逾雁门。永乐中以荐入翰林为中书舍人。善书法,自谓书必如古人,庶可名业传后。尤工画山水竹石,妙绝一时。性高介绝俗,豪贵往见,每闭门不纳。有《王舍人诗集》。 ► 6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