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得野鸟

· 王绂
公子得野鸟,来自虞罗中。 羽毛何灿灿,声音复嗈嗈。 珍爱日为玩,殷勤贮雕笼。 雕笼岂不贵,胜彼荆棘丛。 饮啄就左右,乃足安微躬。 野鸟性难驯,飞扑尤忡忡。 比类忍莫同,永隔雌与雄。 孰知野鸟苦,秪悦公子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虞罗:古代神话中的猎人,这里指捕鸟的人。
  • 嗈嗈(yōng yōng):鸟鸣声。
  • 雕笼:精美的鸟笼。
  • 荆棘丛:指野外环境,比喻艰苦或危险的地方。
  • 微躬:谦辞,指自己。
  • 忡忡(chōng chōng):忧虑不安的样子。
  • 比类:同类。

翻译

公子捕得一只野鸟,它来自捕鸟人的网罗。 羽毛多么灿烂,声音也是悦耳动听。 公子非常珍爱它,每天把它当作玩物,细心地养在精美的鸟笼里。 这鸟笼虽然珍贵,但比起野外的荆棘丛,还是舒适多了。 喂食和饮水都在笼子周围,足以让这只野鸟安身立命。 然而野鸟的性情难以驯服,它在笼中飞扑,显得非常忧虑不安。 它忍受着与同类分离的痛苦,永远与雌雄伴侣隔绝。 有谁知道野鸟的苦楚,只是因为公子的容颜而感到愉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公子捕得野鸟并将其关在雕笼中的情景,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诗中,野鸟的灿灿羽毛和嗈嗈声音象征着它的自然之美和自由之声,而雕笼则代表着人类的束缚和占有欲。尽管雕笼比荆棘丛舒适,但野鸟的性难驯和飞扑忡忡,表达了它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囚禁的反抗。最后两句“孰知野鸟苦,秪悦公子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无知和自私,只顾自己的愉悦,而忽视了野鸟的痛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王绂

王绂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孟端,号友石生,以隐居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自少志气高发,北游逾雁门。永乐中以荐入翰林为中书舍人。善书法,自谓书必如古人,庶可名业传后。尤工画山水竹石,妙绝一时。性高介绝俗,豪贵往见,每闭门不纳。有《王舍人诗集》。 ► 6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