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离骚经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终须一去呼湘君。 问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死后尽为人。 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千年波底色如玉。 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贡上国,即全胜和璞悬瓈,垂棘结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离骚:《楚辞》中的一篇,作者为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抒情长诗。
  • 湘江滨:湘江的岸边。
  • 兰红芷白:兰花红艳,芷草白净。
  • 波如银:形容水波闪烁,如同银光。
  • 呼湘君:呼唤湘水之神。
  • 湘神:湘水之神,即湘君。
  • 云中君:指湘君,因其居于云中,故称。
  • 交灵均:与灵均相交。灵均,屈原的字。
  • 湘江之鱼:指湘江中的鱼。
  • 曾食灵均之肉:传说中湘江的鱼曾吃过屈原的肉。
  • 个个为忠臣:每一条鱼都成为了忠臣的象征。
  • 灵均之骨:指屈原的遗骨。
  • 终不曲:始终不弯曲,比喻屈原的气节坚贞不屈。
  • 千年波底色如玉:形容屈原的遗骨在水中千年,色泽依旧如玉。
  • 入水少取得:潜入水中稍微取得。
  • 香沐函题:用香料熏洗后放入函中,题写上名字。
  • 贡上国:献给国家。
  • 和璞悬瓈:和氏璧和悬瓈,都是古代著名的美玉。
  • 垂棘结绿:垂棘,一种美玉;结绿,指玉石的绿色。

翻译

湘江的岸边,湘江的岸边,兰花红艳,芷草白净,波光粼粼如同银色。总有一天我要去呼唤湘水之神。 我问湘神,云中的君主,不知道如何与灵均相交。我担心湘江的鱼,死后都变成了人。 它们曾经吃过灵均的肉,每一条都成为了忠臣的象征。又想到灵均的遗骨,始终坚贞不屈,千年的波底,色泽依旧如玉。 谁能潜入水中稍微取得这些遗骨,用香料熏洗后放入函中,题写上名字,献给国家。 献给国家,这比和氏璧和悬瓈,垂棘结绿还要珍贵。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湘江景色的描绘和对屈原精神的赞颂,表达了对古代忠臣的敬仰之情。诗中“兰红芷白波如银”描绘了湘江的美丽景色,而“我恐湘江之鱼兮,死后尽为人”则寓意着屈原精神的传承。后文通过对屈原遗骨的描述,强调了其坚贞不屈的气节。最后,诗人希望能将这份精神献给国家,表达了对国家忠诚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古代忠臣的怀念与敬仰。

贯休

贯休

五代时僧。婺州兰溪人,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七岁投本县和安寺出家。苦节峻行,传《法华经》、《起信论》,精其奥义。钱镠重之。后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书,时人比之阎立本、怀素。善绘水墨罗汉,笔法坚劲夸张,世称“梵相”。有诗名。尝有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人呼得得来和尚。有《禅月集》。 ► 7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