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

· 吴兆
渡口尚余景,乔木故乡陌。 谁云客不归,今归转如客。 村犬吠路隅,室人避门隙。 入户恍有存,依然旧四壁。 始归人意新,邻里皆来觌。 交谴我何言,谁复闵行役。 兴念及殇儿,生未谙行迹。 梦寐何由通,徒闻人所惜。 别时种园树,过墙盈几尺。 且复息其阴,泪沾衣上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渡口:河流边供人渡船的地方。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田间的小路。
  • 室人:家中的人。
  • :仿佛,似乎。
  • (dí):相见。
  • 殇儿:早逝的孩子。
  • :熟悉。
  • 行迹:行走的痕迹,这里指生活的经历。
  • 梦寐:梦中。
  • :充满,这里指树枝伸过墙头。

翻译

渡口还留有夕阳的余晖,高大的树木映衬着故乡的田间小路。 谁说我这个客人不归家,如今归来却感觉自己像是个客人。 村中的狗在路边吠叫,家中的人躲在门缝里偷看。 走进家门,仿佛一切依旧,依旧是那四堵旧墙。 刚刚归来的心情是新鲜的,邻里都来相见。 他们问我有何感受,谁又能理解旅途的辛苦。 想到早逝的孩子,他生前还未熟悉生活的痕迹。 梦里如何能与他相通,只能听到别人对他的惋惜。 分别时种下的园中树,如今枝叶已经伸过墙头,几尺之高。 我且在这树荫下休息,泪水沾湿了衣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吴兆归乡时的复杂情感。诗中,“渡口尚余景,乔木故乡陌”以景入情,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围。诗人在归家之际,却感到自己如同一个客人,这种感觉反映了长期离乡背井后的心理距离。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园变迁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吴兆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非熊。初喜为传奇曲。万历中游南京,与郑应尼作《白练裙》杂剧,讥嘲马湘兰。己而悔之,致力于诗,与曹学佺等结社,游武夷、匡庐、九华诸山,辑《金陵社集诗》。后出游广东,客死新会。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