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即性:元,即本源;性,指人的本性。元即性,意指人的本性就是善的本源。
- 殊:不同。
- 私累:私心杂念的牵累。
- 上圣: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 道与惧:道,指道德;与,和;惧,敬畏。道与惧,意指对道德的敬畏。
翻译
善行源自人的本性,无论在他人还是在我,本质上并无差异。 常人难免被私心所累,而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道德的敬畏。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善行的普遍性和本源性,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无论在谁身上都是一样的。诗中通过对常人与上圣的对比,揭示了私心对人的影响,以及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对道德的敬畏。这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即人的本性是善的,通过修养可以去除私心,达到道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