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人

少年锐气尽消磨,岁月相随醉梦过。 今古悠悠交道变,江山渺渺俗人多。 绝弦应为无知者,鼓瑟其如不好何。 从此诗筒频寄取,莺花时节莫蹉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锐气 勇往直前的气势和激情。
  • 交道 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交谊。
  • 绝弦 典出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子期死,伯牙以为世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表示不再弹奏,比喻失去知音。
  • 鼓瑟 弹奏琴瑟。
  • 诗筒 古人用以盛诗稿的竹筒,这里表示传递诗歌的方式。
  • 莺花时节 指春天,此时莺啼花开,景色优美。

翻译

年少时的勇往直前的锐气都已经被慢慢消磨殆尽,岁月就这样在醉梦般的状态中与我相伴度过。从古到今,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悠悠地发生着改变,在这辽阔渺远的江山之间,庸俗浅薄的人太多了。就像俞伯牙因为没有知音而绝弦不再弹奏一样,(我)即使有心弹奏琴瑟,但如果没有人欣赏又能怎样呢。从今以后,希望我们常常通过诗筒互相寄送诗作交流,在美好的春天时光,可不要轻易地浪费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连文凤寄给友人的作品,整体情感深沉而又带有一份对友情维系的渴望。开篇“少年锐气尽消磨,岁月相随醉梦过”,以一种感慨的口吻,描述了自己随着岁月流逝,年少时的冲劲消失,在如梦似醉中度过时光,流露出对青春不再、壮志未酬的怅惘。颔联“今古悠悠交道变,江山渺渺俗人多”,由自身状况延伸至对社会人情的感慨,古往今来交情在悄然变化,而且在广阔世间庸俗之人居多,批判了世俗人情冷暖,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独。颈联“绝弦应为无知者,鼓瑟其如不好何”,借用伯牙绝弦的典故,进一步强调没有知音的遗憾和无奈,即便有心展现美好技艺,却无人欣赏。尾联“从此诗筒频寄取,莺花时节莫蹉跎”则笔锋一转,表达出与友人通过诗歌保持紧密联系的愿望,期望在美好春光里不要辜负时光,留住友情和美好,给全诗增添了一份积极向上的情感活力。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细腻动人,通过对人生、友情、知音等主题的融合叙述,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连文凤

宋福州三山人,字百正,号应山。宋末太学生,亦尝为官。宋亡入元,变姓名为罗公福,常与诸遗老结社吟诗。其诗清切流丽,入选月泉吟社为第一名。有《百正集》。 ► 1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