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子

投老寻三窟,传家只一经。 呼儿亲料理,开卷熟叮咛。 我已头居白,谁堪芥拾青。 颇怀兰与玉,长忆谢家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投老:临老,到老。 :接近。
  • 三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中“狡兔有三窟”,本意是狡兔有多处洞穴以躲避危险,这里借指养老的地方。
  • 一经:儒家经典中的一种,这里指传承家族的学问。
  • 料理:安排,处理。这里指教导儿子安排自己的学习等事宜。
  • 叮咛:反复地嘱咐。
  • 头居白:头发变白了,“居”在这里可意为“已”。
  • 芥拾青芥(jiè) 为科举时代常用的名词。 拾芥,比喻取之极易。 “青”指“青衿”,借指学子或科举出身。这里说谁能轻易取得科举功名呢。
  • 兰与玉: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品德或人才。在这里指代美好的品质。
  • 谢家庭:东晋谢安家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培养,家族人才辈出。这里“谢家庭”指代优秀的家教传统。

翻译

到老了我才寻求能够安身的地方,家族绵延传承依靠的只是一部经典。我把儿子叫到跟前亲自教导嘱咐,打开书卷仔细认真地再三叮咛。如今我头发已经变白,谁又能轻易获得科举功名?我十分希望儿女能拥有美好品德,时常忆起谢安家族优良的教育传统。

赏析

这首《训子》是袁说友对子孙教育用心良苦的真实写照。首联表明家族安身立命和传承靠经典学问,“投老寻三窟”体现出作者晚年的某种忧虑和对安稳的向往,而“传家只一经”则强调了知识学问的传承才是家族长久的根本。颔联通过“呼儿”“亲料理”“熟叮咛”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教导儿子时的认真和用心。颈联由自身头发变白引出对儿孙取得功业不易的感慨,表达出对儿子成才的期望。尾联以“兰玉”寄寓对子女品德培养的期待,“长忆谢家庭”用谢安家族的典故,既表达对其优良教育传统的赞美,也希望自己家中也能传承这样的良好家风,整首诗情感真挚,用词质朴,从自身感悟出发,阐述教育子孙、传承家风的重要性 。

袁说友

宋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 6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