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旱弥月郡人取水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

· 苏辙
春旱时闻孽火然,邢山龙老不安眠。 麦生三寸未覆垄,雨过一犁初及泉。 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 南斋遗老知尤幸,汤饼黄齑又一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孽火:指灾害之火。
  • 邢山:山名。
  • :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
  • 南斋遗老:作者自指。

翻译

春天干旱一直持续了一个月,郡里的人到邢山去取水,二月五日水进入城中然后下雨了。春天干旱时总听说有灾害之火在燃烧,邢山的龙老了也不能安稳入眠。麦苗长出三寸还没有遮盖住田垄,雨水下过一犁才刚刚到达泉水处。深深地愧疚贫困的百姓饥饿得要死,可叹那些权贵却安坐还被称赞贤能。我这南斋的遗老知道特别幸运,汤饼和黄齑又能度过一年了。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干旱的情况以及下雨后的景象和作者的感慨。首联写春旱及其带来的灾害,以及邢山似乎也被旱情所困扰。颔联具体写旱情下麦苗的生长状况和下雨的效果。颈联则将贫民生计艰难与权贵的安逸形成对比,表达出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对权贵的不满。尾联体现出作者庆幸能熬过这艰难时期的心情。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